开封往事5——兰考学农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记录 |
1973—1974年,我在三姨开封的家里生活了近两年,在这里过了两个春节,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为了寻找这份幸福。今天,我又来到这里过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人健在,今非昨,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
1973年出了个“白卷先生”张铁生之后,学校停课。学工、学农替代了上课。我先是在开封电机厂车间里缠了半个月的线圈,之后学校又组织到兰考学农一个月。这一个月让我亲身经历了兰考的贫穷与与艰苦,也理解了焦裕禄的奉献和伟大。据文献记载1962年到1964年他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带领这里的人民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改变了兰考的面貌。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这里的老百姓,所以当他去逝的时候有许多人痛哭着为他送葬,并称他是为改变兰考,为了改善这里百姓的日子累死的。我们到兰考的时候已经是十年之后,兰考人民生活之艰苦,依然让我们难以接受。
我们是五月下旬到的兰考。这个时间之所以记得清晰,是因为我们去的时候麦子还没有收获。这个季节,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麦子已经灌浆,但是没有最后成熟,农民们是舍不得把这些即将成熟的麦粒打出来吃的。我们这些学生娃那个时候不会干活,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反到是给当地农民增加了一些负担。
兰考是一片广袤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风沙极大。但是当时在焦书记带领下种的泡桐树已经生根,形成一排排的树障。对风沙有一定的阻挡作用。这里出产小麦、红薯、花生和洋葱。
记得当时我们是被分配到各个农户家里吃饭。白天在地里锄草,把草放到地头晒干,带回来当柴烧。当时我们住在哪个村子,哪户人家完全记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是那户人家的灶房。与东北农村灶房不同的是那家的灶房不是在正房的中间,而是在厢房,窗户和门朝着院子,也就是向西开,进门左手边就是灶台,灶台上边就是窗户,我经常会手忙脚乱地帮着烧火。锅里面蒸的是红薯面的窝头,下边煮的是洋葱。开锅后满屋的热气和着洋葱辛辣的味道。拿出暗红色红薯面的窝头,再掀起蒸帘,下面是煮的没了形的洋葱,不管之前是块、还是条,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变成一种有着特别难闻的味道的汤,主人先从盐罐里舀出些盐撒到汤里,再从挂在窗边的瓶子里拿出一根筷子,在汤里边涮一下——那个瓶子里装的是一个瓶底的小磨芝麻油,这就算是放油了。
对于在家里都是习惯用瓶子往锅里倒油,满屋子飘得都是香香味道的我来说,
那时从来没有在兰考的汤里吃出香油的味道。就着这种汤,咬着硬硬的红薯面窝头,真是难以下咽。但是这种生活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已经很好了,至少还有东西可以充饥。这之前有许多人这个时候都没有吃的,春天就背井离乡出去讨荒。
我们终于盼到了休息的时候,在周末可以回家住上两天。所有人回家都大大地改善了一把,恨不得把这半个月没有吃到的油水都补回来。还记得我和表妹回来吃的是三姨燉的红烧肉。回兰考的时候每个人都给自己吃饭的人家带回些他们从来没有吃过或是见过的好吃的。有包子、有肉、有排骨……而那些农民也割下一些麦子磨成面粉,给我们擀面条……
终于熬到了收麦子的时候,我们不会割,只会在别人割好捆好之后,把捆好的麦子抱到一起,也就是这个时候算是真正帮了一下忙。
离开兰考的时候去瞻仰了焦裕禄的陵墓。记得有一个高高的纪念碑,我们拾阶而上,周边是一些松柏,还有一些泡桐——一种独特的、能够抵御风沙的树。当地人也有人称它为焦桐,以此纪念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兰考生活很短暂,但是对兰考生活的印象确难忘与深刻。对中国农村的了解并不始于下乡当知青,而是从兰考开始。而且认为兰考人民比东北农民更加贫困。
如今,中国已经全部脱贫,但愿老百姓都能过上用瓶子倒油的生活,满屋飘香的日子。
前一篇:开封往事4——看电影
后一篇:开封往事6——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