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往事4——看电影
(2024-02-09 10:32: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记录 |
1973—1974年,我在三姨开封的家里生活了近两年,在这里过了两个春节,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为了寻找这份幸福。今天,我又来到这里过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人健在,今非昨,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
现在看到电影要到电影院,要提前在网上订票,年青人还要买上点零食,要花上点银子,多数还都是成双成对地结伴而观……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去花上大价钱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了,我可能还是个另类,偶尔还去看个电影。但是现在看电影已经没有当年的兴奋、快乐与味道。
50年前,人们的业余生活非常单一,没有电视、没有K厅、更没有现在人人都有的手机和五花八门,永远看不完的抖音视频。看电影是唯一一件能满足所有人开心娱乐的活动——当然用现在的标准那时的电影内容无趣,但仍然是每个孩子日日期待的事。
那时没有人到电影院看电影。工厂每个周末的晚上会在厂区的小广场上放一场露天电影。那是全场所有孩子的最爱。我经常从周一开始就算计着什么时候到周五,想象着这周放映什么电影。那时工会放电影的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姓连,他与三姨的关系还不错,所以经常让三姨去打听一下这周要演什么电影。然后根据电影的名字去推测和想象电影的内容。
在厂区东墙外小买部的傍边有一个方圆不到百米的小广场,那应该是厂区的中心。下午下班前工厂负责放电影的小连就支起了高高的杆子,挂上白色的幕布,大家就开始猜晚上演什么电影。如果有消息灵通的人士提前知道演什么,电影的名字就会象一阵风一样,刮到每一个家庭。所有的人都开始盼着天早点黑。
一到周六,到小广场上站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开始是天黑之前的一二个小时,后来站位的时间越来越早。从下午的三四点就开始去放凳子,再后就提到中午一过就有人开始把凳子摆在小广场最核心的位置。家里孩子多的就派一个孩子负责在那里看着,防止别人把自己家的好位置霸占。
我们家当时孩子多,要有一个长条的凳子和一两个小凳子。站位置主要是表妹的事,又因为她在厂区的声望,没有人敢把我们家的凳子挪走。所以都是表妹去放凳子,然后两个表弟时不时在那里看着。周末的晚饭一定简单,因为之后有电影看,就简单吃上点,急着去广场坐在小木凳上等着天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等着那场精神大餐。
晚上看电影最怕的就是下雨,所以平时都不关心天气预报的,提前一天就一定要守着收音机听一下天气预报。其实那时的天气预报非常不准,但是听到是晴天依然高兴。遇到雨天就担心周末还会不会放电影。在开封看露天电影遇到雨天的时候极少,只有一次看到一半雨下大了,把露天电影浇黄了,也只有下一个周末重新演。
看电影也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事,那些大人在晚饭后也会急急忙忙地收拾完跑去看,只是他们不是坐在中央,而是站在外围观看。偶尔才会有几个大人坐在孩子们给提前站到的位置上,高高的身躯在一群孩子中间显得很突兀。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是公平,想坐中间就要提前站位,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劳动,有的时候还要为好位置打架。不象现在,搞什么活动中心位置一定是给领导和重要人物准备的,不论什么时候到,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心安理得地进入中心位置。
大人也看电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楼上宋伯没看完就起身从场中间退场。他从密密的板凳中一点点移出去,令人瞩目。有人小声嘀咕,马上就演完了,还不能坚持一下。那场电影放映的是《渡江侦察记》写的是解放战争南下打过长江的故事。因为宋伯就是从东北身经百战打过长江南下的老兵,所以他的两个女儿那天特意给他站了一个中心的位置,他也是唯一一次坐在广场中间看电影。结果是没看到结束就退场了。后来我在楼下遇到宋伯问他为什么不看完呢?宋伯感慨地说:打过长江那有那么容易,净瞎编,骗人呢!那人一排一排地死,后边的人都是踩着死人冲过去的……那时我还不解,直到长到一定年龄才知道亲历渡江战役的宋伯看到那轻而容举的胜利,想到那些身边倒下去的战友的感受与心境。
离开开封之后也看过很多场电影,但是再也没有当年对电影的那种期待、渴望、向往和想象……
开封拖电厂的露天电影,永远是我心目中最吸引人的电影。
前一篇:开封往事3——清水河
后一篇:开封往事5——兰考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