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封往事2——母校十中

(2024-02-08 07:27:08)
标签:

杂谈

分类: 记录
1973—1974年,我在三姨开封的家里生活了近两年,在这里过了两个春节,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为了寻找这份幸福。今天,我又来到这里过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人健在,今非昨,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

1973年,我17周岁。正是读高中的时候,到开封以后,我就转入了开封十中,开封十中也就成了我在开封的母校。
这是50年后的十中。其实与50年前相比变化并不大。
开封往事2——母校十中

学校距我们家也就是3、4 公里的样子。这里是开封市的东郊。原来是一片重工业区。
我家住在拖电厂,全称叫拖拉机电机电气厂。家属区是一片红砖房。那时我们住一栋一楼两室的小套间。在另外一个挨着的门栋里还有一个一室的房间,是我和表妹的卧房。窗外就是汴京大道,这是当年唯一的一条贯穿全市,最长的一条大道。沿着这条大道向东走,依次是拖电厂区,化建公司、化肥厂,再远一些的是联合收割机厂,还有一个646厂,是一个石油加工厂。往西这边儿是电机厂,仪表厂。走到公园路向南直走,大约两公里,就是十中。学校门前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一条小铁道——就是图片上带着枫叶的那条路。现在已经是一道风景,没有火车从这里通过。但50年前这是实实在在的一条小火车道,因为后来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就是在校门口遭遇火车车祸。这条铁路也是市区与郊区的分界线,所以至今我们居住的这片区域还是叫东郊。经过十中再向南再走是阀门厂、空分厂、还有一个什么柴油机厂。
学校大门的格局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只是门坊上的字一定不是现在的内容。门坊的后面有三台砖砌的乒乓球台。现在放车的位置原来是横着的一排红砖平房,有四间教室,我在第二间,表妹在第三间。平房的房山是一面墙,每个班轮流在那里出墙报。我还记得班里有一个高高个子,白白的脸上戴着一付眼镜,文静秀气叫茜蓓的女生,她的字写得非常好。每当我们班出墙报的时候都是她边写边画,我和另外几个同学给她打下手。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了一点点美术字的写法。还有一位个子不高,也是白白的叫南燕的同学,她的乒乓球打得非常好。她家住得很远,经常早晨到学校在食堂花一元钱买一个馍夹蛋,再撒上一些白糖当早餐。门坊的另一侧,与之垂直的地方是一个灰色的小二楼,茜蓓的家就住在那里,她的妈妈是学校的老师,她还有一个哥哥。
我和表妹每天早晨都一起出门。那时我们可以向西再向南走一个直角到学校,但基本上都是走一个斜边。因为这里那时还是一片麦田。走的人多了,斜边上就踩出了一条小路。只要不下雨,都是走这条小路去上学。走在麦田里感觉我现在还记得。开封的风很大,冬天走在这条路上顶着风,周边是一片黄褐色的土地,寒风催着我们快跑;春天麦子刚刚出土是一片远看葺绿,近看无踪,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夏天,绿色每天都有一点点让人无法发现的变化,说不上什么时候,也许是一场雨、或许是一阵风,麦子从翠绿变成深绿;秋天,麦浪滚滚,一片金黄,垂下头的麦穗随着风向行人点头问候。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现在想起,仍然让人心悦情动。
在开封上学的日子,因为学校英语的教学快,我的英语学习有所突破。那时还受到一位叫慧君同学的影响,在一个本子上抄下很多精彩的句子……她那时还是我楼上的邻居,字如其人,非常漂亮。后来她成为我深圳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去瑞士、希腊自由行,成为我旅游的巅峰……那时还读了一本让我至今难忘的前苏联小说《真正的人》,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与影响。
因为我在东北是七岁上学,表妹在这边是六岁上学,我是年尾出生,表妹是年初出生,所以我在这里与她同一年级。那个时候没有现在孩子学习的作业和压力,所以学习生活相当轻松,我们每天一同出发上学,在一起玩,一起做家务。一起去蹬龙亭、一起去爬铁塔,当然我们俩个都要强的人也免不了吵架。也因为比同学都大上两岁,对学校出现的问题也会提些意见。现在想起来真是稚拙,但当时也在学校出了一把风头,成为众人瞩目的人。
今天,当我顶着寒风,迎着大雪又一次走在去往十中的路上时,当我站在学校的门口向里面张望的时候,这些当年的往事,一件件不自主地跳了出来。五十年,半个世纪的时光,不经意间浑然而去,那是人生最好的岁月,是我最难忘的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