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初入职场会遭遇几个窘境,?如何做一个企业不可替代的人?

标签:
大学生职场就业时评教育 |
分类: 呓★悦读 |
□ 头条号签约作者,评论员、青年作者
□ 微信公众账号【夏了谁的夏天】和你一起谈情,说爱
第一组:跳槽
年关将近,很多人筹划着跳槽。但凡有跳槽想法的人,要么是因为待遇不公,要么是因为同事之间不合,要么是因为家庭原因等等。
关于跳槽的说法有很多种,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各种说辞都能自圆其说,各有各的道理。但是,频繁的跳槽并不是理性的职业规划。或是你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是你不近人情缺乏定力。
刘甲是一名设计工作者,两年内换了四个公司。每次跳槽工资都会比之前多五百到一千元。他自己觉得很满足,工资多了。这种行为,对很多企业来说,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
刚培养出来,能够适应公司的各种事情,就要离职。这种人,只能说目光太短浅,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
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拿到更高的薪资,可以去跳槽,如果拿不到,那就说明公司给的薪资是合理的,自己的能力并不够。
你在思索跳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到底是要什么?是要短暂的高薪,还是要终身的价值。后者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份工作你坐久了,你的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你在这个行业的威望也油然而生。
跳来跳去,别让自己成为“韩跳跳”!
第二组:麻木和等死
有些人上大学就是混个文凭,四年,不是上大学,而是被大学上。
王乙,某房产公司置业顾问。他和其他同事一样,每天上班下班,但是别人出业绩,他不出。他从来不找自身的原因,不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反思,整天看似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
其实,和王乙有相同情形的不在少数,比例应该不少。上班不知道干啥,领导交代了就做,没交代的就不做。一天浑浑噩噩过去了,没有任何收获。回到家吃饭看电视玩游戏睡觉。
周而复始,自己就变得麻木不仁,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产生第一组关键词的想法——跳槽。
这种人是最可悲的。那么,为什么不好好反思自己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故障,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第三组:压力和动力
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同时每一个人都需要压力,只有在面对强大的压力时,我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有效的挖掘。
关键是,很多人嘴上说有压力,有动力,但是实际工作中大打折扣。心不在焉,早就把压力和动力抛到九霄云外。
压力是自己给自己形成的,当真正的压力来临时,我们潜意识会把压力淡化,因为存在你身上的压力是虚拟的。我们口口声声说要给自己压力,创造动力,但是一个月三千元生活无忧无虑,这样的压力很难转化成真实的动力。
一旦将压力现实化,那么这种动力才会夯实。比如,你有房贷、车贷、房租等,每天醒来你就有三百多的外债,一个月将近一万的固定且必须性消费,你不得不去努力奋斗,你一个月工资如果一万元拿不到,那么这个月你就只能借钱过日子,或者吃老本。
所以说,人,有时候需要将压力现实化,真实化,而不是口头上的压力。
最后,如何成为一个公司不可替代的人?
上面讲了三套方法论。做一个企业不可替代的人,那就需要你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成为某个行业的知名人士。这件事情,除了你,别人都做不好,或者做不到领导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