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字经》山东商报雪山无尘张乐臣杂谈 |
分类: 呓★锐评 |
原标题:有一种方式叫做合理引导
文/张乐臣
今日推荐博文:留守儿童,我想带你去看外边的世界
文/张乐臣
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12月30日
年末,又一不叫人省心的规定出台:禁止中小学生全文阅读《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盘点一下,如此“雷人”的规定不在少数,强制学生背书包进课堂,强制学生去食堂吃饭,禁止网“网骂”,禁止学生团体组织聚餐和饮酒等等。
也许初衷是好的,但是一旦禁止、强制起来,就有些令人寒心,换个法子,兴许效果更好,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殊不知,还有一种方式叫做合理引导。
一味的禁止只会使学生掉进事先已画好的圈子里边,不懂得分辨好坏,不懂得如何创新。试想,如此做法,和古代的八股取士又有何两样?官方解释“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那么,何谓精华,何谓糟粕?朱自清的《背影》算得上美文吧,情感充沛,感人至深,然而,有人说这篇文章“违反交通规则”,硬是要删除。四大名著也不例外,被冠以这样那样的“莫须有”罪名,《水浒传》写黑帮,《红楼梦》玩早恋,《三国演义》搞暴力,《西游记》纯空想……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对学生是健康的?也许,除了那些设计的、编造的“英雄故事”,学生们也没有什么可读的东西了吧?
学生的价值观念扭曲,未必是《三字经》等古文惹的祸,整个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当之祸首。去教育孩子不要做这做那,自己却偷偷摸摸为非作歹,怎么树立好榜样?再者,《三字经》等古文也并非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是作为课外读物,读一读,陶冶情操,洗礼身心而已,大可不必动用官方条令禁止吧!台湾的中小学生也读古文,他们的价值观念也没有因此发生扭曲,相反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却是我们大陆学生不能比拟的。这又为何?
我想我们的教育家应该更多的去合理引导学生,如何让他们明白古文中的一些道理,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删删减减只留下一些皮毛,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一门知识,远比死记硬背瓷实。
有一种方式叫做正确引导。要以尊重学生自我选择为前提下,日后自然见分晓。
■欢迎加入无尘QQ好友群:12489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