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1963-2007”范迪安馆长致辞

(2008-05-28 19:30:03)
标签:

杂谈

分类: 艺术之旅

(转自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

“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1963-2007”范迪安馆长致辞

    里希特要来了——这个消息在2008年春天的中国艺术界成为一个广泛传开的话题,尤其在北京、在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之中。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即将举办的日子里,中国和世界的交往更加密切,各种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地展开,而在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中,“格哈特·里希特艺术展”是第一个从外国到北京的艺术家大型个人展览,这是中德文化交流新的成果,也是中国美术馆和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以及里希特先生本人合作的成果。我谨代表中国美术馆对展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里希特先生表示诚挚的敬意!这种欢迎和敬意包括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他的艺术创造精神的由衷尊重。

    作为当代世界久负盛名的艺术家,里希特先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以不懈的探索精神提出并解决了许多当代艺术发展面临的新的课题,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相当程度地反映在中国艺术之中,许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从他的创造中获得启发,尽管许多信息只来自于图像的资料而非原作。可以说,在他的展览和他本人来到中国之前,中国艺术界已经认识了他并与他的艺术神交已久。一个文化交流项目倘若建立在一种业已积累的文化接受的基础上,它产生的效果就不仅仅是期待的欣喜,而且将构成深度的理解和真正的学术对话。

    里希特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艺术界屈指可数的大师级画家之一。很长时间以来,他坚守在绘画的领域并致力于在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寻找新的突破,也即绘画义涵的更新与绘画语言的拓展。毫无疑问,这个课题是整个人类艺术进入现代社会时段特别是后工业化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对于已经拥有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历史的西方艺术来说,更是一个艰巨的课题。里希特先生的突出贡献在于他首先在绘画的抽象与具像这两个不同的绘画体系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在传统的再现性绘画中融入了抽象性绘画的语言,使得绘画内容的可辨性与绘画形象的多义性达到了一种新的结合。这种努力的结果不是使绘画回到传统的概念之中,而是获得了自我特征新的确认。在这个意义上,他如同一位哲学家,为绘画找到了新的本体。

    在摄影已经相当普遍地对绘画形成影响的时代,特别在录像、电影等“动态影像”对绘画构成直接冲击的时代,里希特以超乎寻常的胆识与睿智面对图像世界的纷乱,通过吸收摄影、录像和电影的语言优长,创造了属于他的艺术最鲜明特征“跨媒介绘画”或“虚象绘画”。在这种新的绘画样式后面,与其说是一种关于绘画的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关于绘画的态度。他在绘画可能终结的时代为绘画突出各种图像的重围辟开了生路,从而启发人们恢复对于绘画的信心。

    从里希特先生的艺术创造中,还可以看到德国艺术在20世纪后半叶重新建立起来的民族文化属性。在他的艺术中,充满了一种尊重日常经验又超越表象再现、注重精神内涵的德国艺术传统,充满了一种在多样的媒介边界地带构建绘画新的价值的探询,也充满了视觉文化可能获得的新的社会性与现实性。在具像与抽象的关系、绘画与新媒介的关系、艺术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这些问题不仅在西方艺术同时也在中国艺术面前存在的时代,他的艺术不仅在西方艺术界获得普遍赞誉、也深值我们中国艺术界所研究。由此,我们对他这次展览意义的估量不仅在当前,而且还会在今后。

    感谢中德两国政府对这次展览的大力支持!感谢德国各博物馆对这次展览的精心组织!里希特先生本人亲自选定他的作品并作展场的设计,体现了他对展览来华的高度重视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他和他艺术的北京之行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之旅。

    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2008年5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