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会害怕死亡吗?

标签:
教育社会心理学网校心理学 |
分类: 心理学堂 |
今天的话题是“人老了会害怕死亡吗”?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我说“会”
为什么会呢?因为人都有一个“我”的概念。我们一辈子都在建构自我,等建构完了,我们才发现,这个“我”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我”是肉体吗?不!肉体马上就要化为泥土;这个“我”是精神吗?不!肉体都没有了,精神会在哪里?所以最终会发现:是一场空。
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也许等到我们垂暮之时,我们才慢慢的发现,我们一直努力建构的这个“我”是一个空。大多数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一个虚无的结果,但是又没有办法完全领悟这个空,所以就会痛苦,就会恐惧,就会害怕自己消失。
生活中,有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说我不怕死,但是一旦他自己真的到了快死的时候,或者是年龄大的时候比谁都怕。原因是什么呢?大多数人还是肉体凡胎,还是执着于我,没有办法真正超越这个“我”,因此我们就有了寻求各种各样的化解死亡恐惧的行为。
化解死亡恐惧的行为有哪些呢?比如说,人死了之后,我们害怕人的意识与他脱离关系,试图把它保留下来,与他能继续保存关系上的链接。此类的做法本身上是由于对的生命的崇拜而产生的文化仪式,都是我们对于死亡恐惧的一种应对方式。比如说,一些民间的信仰,和一些与死亡有关的图腾的崇拜,都是源于对死亡恐惧的一种应对。如果这样,我们会觉得死亡之后我们还在,所以即使死了也不怕了,因为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整个人类都是有死亡恐惧的。西方哲学家把人分为四种主题:自由、意义、孤独与死亡,这是人一生中不可回避的几个主题。由此来看,老年人最害怕的就是无意义感。所以我们现在在做临终关怀的时候,在做老年人的心理援助服务的时候,我们试图帮助老年人建构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通过各种心理技术,比如说,通过传记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让老年人做心理传记;通过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让老年人建构自己人生的意义;通过时间与生命的原理,帮助老年人梳理自己的现实生活,延缓他们的意义感的消失,都是帮助老年人克服死亡恐惧,克服无意义感带来的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的疾病,这是老年人心理工作的重要的方向。让他们从觉得一步一步消失的那种无意义感的不可控转向可控。当老年人感觉到意义、感觉可控了,我们就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
所以现在的临终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尊严的教育,是帮助老年人克服死亡恐惧,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很重要的工作。我们网校有一门课程叫《老年人心理服务与临终关怀》,同名书籍我们也在筹划当中,近期也会出版,就是做老年人的心理服务这个部分。
第二方面,拥有与放下
有人说我要学着放下,但是我们发现他两手空空,他放下什么呢?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放下的。人家已经有过、拿起来过的人,人家说放下还可以。如果没有拿起来过,你就说放下,那不是让世人耻笑吗?可是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在人生中都拿起来过。可能有的人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点,因此他们可能面对的死亡时恐惧就会更大。
第三个方面,以诗来说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想用这首诗作为第三点,以引起对我们的警示。
很多人之所以到老年的时候,生活及心理的健康水平很差,一个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自身的价值感,一辈子都没有找到;第二个方面,他们颠倒着过了一辈子。
“没有找到价值感”是什么呢?就是“老大徒伤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说我们曾经经历过,我们拥有过,我们体验过,到时候对自己人生的回首及在死亡上面的认识,即便达不到对“空”的认识这个高度,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觉得能死而无憾、坦然面对。所以呢,年轻的时候,我们要投入体验。
所谓“不可颠倒着过一生”,就是要依道而行。我们看到有的才30多岁,就一副摇头晃脑的样子跟你说:我们要放下,我们要自然。他打着道家的旗号,逃避着现实所要面对的困难和应承担的责任,最后是骗人骗己。到老了之后,他怎么会不害怕?他怎么会不恐惧?他怎么会不遗憾呢?
所以不同的年龄应该干不同的事。“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君子终日乾乾、龙跃于野、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乾卦的六爻预示着我们的一生。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50知天命”。但是现在有的还在50岁左右的人就等着养老了,他到老的时候怎么会不恐惧呢?
“人老了会害怕死亡吗”?沿着这个话题,我多说一点点。一方面我谈到老年人的心理服务与临终关怀,另一方面我也想谈一点自己对于生命规律的认识。人生不同的阶段,要让自己依道而行,不同的阶段干不同的事。其实50岁到70岁之间,就是要“飞龙在天”的时候;四五十岁,是“龙跃于野”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因为人真正的成熟,是五十岁之后;30-40岁,应该是“君子终日乾乾”,只问攀登不问高的付出的十年;30岁之前,是我们“利见大人”,寻找机遇的十年;而二十岁之前,是我们成长发育学习进步的十年。
其实我们很多人的成长,没有遵循这个大自然的规律。孩子刚生下来就让他去追求功名利禄,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要让他追求功名利禄,等到他刚刚有能力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他又说我可以退休了,不是活颠倒了吗?像我才40岁刚出头的年龄,有人就劝我去养生,劝我怎么样去放下,岂不笑掉大牙!其实我们人啊,还没长大,就老了。所以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干不同的事情,以免“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