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中国人的幸福之道——向孟子学积极心理学

标签:
教育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心理成长 |
分类: 积极心理学技术 |
《中国人的幸福之道——
向孟子学积极心理学》,作者韦志中、卢燕博。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编者按:
本书以心理学的知识为出发点,站在积极的视角去观察和探索当下人们的心理需求,并总结和归纳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行为规范。
韦志中教授将本土传统文化与现代行为思想相结合,这种独创性思维方式,不但扩大了孟子思想研究的范围,更是填补了本土积极心理学研究方面的空白。
1
第一篇:善良的能力
在生活的道路上,你会有数不清的心动的经历,但并非每一次心动都会行动。
从心动到行动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每个人所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人每天都可以尊重自己的起心动念,做到了“心动合一”,所以,这类人就经常可以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同样只是从心理活动到迈开脚步的距离,有的人却用一辈子也没有走到。
汶川地震的前三天,我在云南师范大学讲学,当时就萌生了一个要帮助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公益梦想。
作为一名心理学志愿者,到汶川做心理援助一段时间之后,我又萌生了想要建立一支心理学志愿者组织的想法。
类似这些的想法这些年还有好多,每一次都想做,想的时候很激动。但最终都没有付诸行动。
直到2011年,我再也不能容忍自己的这种“拖延”,终于启动了“心丝带温暖心灵”全国心理学公益行动,就是这一次行动,为我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心灵天空。
从心动到行动的距离有多远,成为了这之后我经常要思考的内容。
也会时不时地去回味行动之后的感觉,去感受这样的一种体验,去思考和善良相关的一些问题。
你的心动了的时候,叫做起心动念,如果去做了,就算是付诸行动。两者连贯起来,你会变得和之前不一样。
应该说,人人都有类似起心动念的体验,但行动的时候却是相对少了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看来要付出行动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仅仅有悲悯之心是不够的。
如果这样理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前者当做是善良的愿望,后者是善良的行为呢?把前者当做是品德,后者看着是心理能力呢?
看来善良也是一种心理资本哦!
既然是一种心理资本,就应该包括先天和后天,就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水平,就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的。
每个人的人生机遇不同,其善良的能力也大小不一,其表现形式也会各有千秋。
但始终不变的还是那种体验,所有的人在出现了那种体验的时候,感觉都是相似的,这是不能更改的。
有了共同的体验,行动也许会千差万别,但最后的结果却会是惊人地相似的。
这也许可以理解为善良的同和不同吧!
感受内心的那种体验,一旦出现就细细品味。
珍惜每一次体验之后的冲动,一旦出现就付诸行动。
这样一来,能力就越来越大,资本就越来越厚。幸福自然会常相伴,快乐自然如影随形了。
第一篇:善良的能力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2
第二篇:道义的力量
最近几年,人人都在说正能量,正能量到底是什么呢?
有物理学上的解释,有心理学上的解释,还有其他各种解释。这些已经有很多人在说了,此刻我最想说的是,这是人们对现有生活和社会文化的一种呼唤。
人们在呼唤一种新的状态,呼唤一种新的气场。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学习到很多关于创造的方法和原理,但最终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呢?
有创新思维是第一步,有创新的方法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需要去实施了。
这个时候,你敢不敢打破旧有模式,敢不敢与众不同,就成为了这个阶段的关键问题了。许多人就是在这个环节败下阵来的。
区别在哪里呢?答案是两个字:勇气。
勇气是一个人在做自己的过程中,必要的一种心理能力,是后天可以塑造和培养的。
很多走在自我成长路上的人,都在以真诚作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进程。
对他人真诚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做到真实,再加上一些方法和爱,就可以做到对他人真诚了。
最难的是对自己真诚,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是通透的吗?我接纳了我自己吗?我对自己有办法吗?
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你真的可以说做到了对自己的真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单单一个对自己有办法,就够一个人忙活一辈子的了。孔夫子、孟夫子都是这样过来的。
如何做到以上这些呢?做到了自然是幸福的,是快乐的。
依照道义的规律来行为,表里如一是方向。做人做事有清晰的边界,并遵守这种边界,不轻易打破,在一定的范畴内又可以做到和而不同。
这样看来,尊重也许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了。这当然包括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是指尊重他人和规则,内在是指尊重自己的体验和判断。
当我们可以做到进退自如的的时候,掌控感自然就应运而生了,一个人的正气就生出来了。
第二篇:道义的力量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3
第三篇:恭敬的行为
有一年到山东济南出差,当地的朋友按照山东的礼仪请我吃饭,各种礼节让我感受到备受尊贵。
首先是选择饭店方面就很讲究,一定要是正宗的鲁菜饭店。然后是具体作陪的人员,一定是我喜欢的,又有一定代表的人等等。
接下来就是菜肴酒水的搭配,荤素和凉菜都很得体等等。
最重要的是敬酒的顺序和表达的辞令也都很有说道。至少是三个菜之后,才可以开始动筷,然后主陪、副陪等人轮换开始表达等等。一顿饭下来,让人倍感荣幸,一致身心愉快!
说来也巧,第二天一早的飞机从济南飞南宁办事,南宁的朋友也很热情,把我带到一个看似没有排场,但味道很正的馆子。刚上来第一个菜,主人就热情地给我夹菜开吃了。
总而言之,和山东的礼仪风土完全不是一回事。开始的时候内心暗想,这个地方的人不讲礼啊。后来逐渐琢磨,这里面的道道还不是这么简单。
山东人的礼仪繁琐,但让人觉得不麻烦。南宁人的礼仪简单明了,让人没有生疏感,自由随意。
可以说两种都体现了“依随你心”,都是礼的最高境界啊!
让我不由得暗自思量,礼的外化和内涵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需要讲礼的时候,却不能低下头颅。因为他内心的力量不够,即使他知道需要礼,但他依然做不到。
有时候,被招待的人明明最需要的是随意,主人却要用一番不知所谓的礼节,让人不厌其烦。
前一种是知道做不到,后一种是根本就不知道对方的需要。
两种看似不相同,实际上又是相通的,都是心理体验,都是和设身处地相关的。
换言之,如果你想要一个人掌握礼的规范是不难的,但如果真的要做到礼的内外一致,就需要心理的能力了。
我们可以把这种综合的能力叫做恭敬的行为。在这里它已不再只是一种社会道德,还应该包含了心理能力。
因此可以断定,德育的根本在于心育,谓之曰心悦诚服。
心理的教育和影响在前,德育的教育和影响在后,就可以做到真正的恭敬之心了。
第三篇:恭敬的行为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4
第四篇:智慧的指引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很短,心理学思想的历史却很长。
常被人问及,过去没有心理学,我们的心理疾病是如何解决的呢?
正所谓智者无忧。一个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办法的人,是不会有心理问题,更不会有心理疾病的。
怎样的人才算是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办法呢?这是一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方向和过程。
一个人会不会有心理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转换。
一生中,人们遇到的事情其实都差不多,但后来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的。这其中就是因为中间环节的转换问题。
一个具有积极转换思维的人,和一个具有消极转换思维的人,结果自然就会不同了。
前者的思维的结果犹如“塞翁失马”,后者的结果犹如“祸不单行”。
中间的环节,是一个人转换的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智慧外显。
同样的做事情,有的人朝三暮四,有的人持之以恒。从心理学的规律看待,会把这种情况归为意志的范畴。认为意志品格完善的人,就可以坚持下去,反之则不然。
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但只凭这个来解释还不够全面。实际上背后又和一个人的眼界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登东山以小鲁,登泰山以小天下”。
常听人说“看透了”、“想开了”之类的话语。当人们真的做到了这些,实际上也就从“小我”里走出来了,别小看这样的一种走出来,有的人走了一辈子还没有做到。
而类似孟子这样的先哲,在中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
学习孟子的转换能力,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学习孟子的眼界和情怀,早早走向大我的情怀。
学习孟子的慎独,和自己的相处自由随心。
学习孟子的选择,从精神到物质的抉择。从高级需要到低级需要的判断。
这都是孟子的智慧中,所透露的积极心理思想,更是具体的指引。
第四篇:智慧的指引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5
第五篇:快乐的方法
快乐是有方法的。
微信群最近开始流行发红包,有的人喜欢发红包,有的人喜欢抢红包。
有的人发红包一次喜欢发好多个,这应该算是一种众乐乐的精神。
有的人相信朋友遍天下,知心无几人。发红包发的不多,但包的钱很大。
无论独乐乐,还是众乐乐,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并且用心对待,就都算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的途径了。
快乐的来源很多,可以分为原始的和后天的。
父亲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做父亲的积极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天伦之乐,是原始快乐的一种。
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看到自己的成长,并因此由衷地开心和喜悦,这也是快乐的。这是成长的快乐,是后天的。
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其实人人都有,差别并不大。
不同的是这种人人都有的快乐的方法,有人在很早就已经找到,并加以致用。有的人一直不得要领。后一种人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内心是不会有不忍的。
有的人在朋友圈晒花衣服,晒美食,晒美颜。这些愉悦的体验是快乐吗?
这种体验是短暂的,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又要来一次。应该说这算是一种快感吧!
快感到快乐的距离有多远?是无聊到意义的距离。当我们在所体验到的愉悦的感受中,加入一些意义元素的时候,快乐可能就诞生了,这种快乐是孟子时代所说的快乐,也是今天人们所提倡的幸福。
甚至有时候,尽管所体验到的不全是愉悦,还包含苦涩,也会是一种苦中有乐的体验,也是快乐的。
快乐是有方法的,快乐是有意义的,快乐是可持续的。让我们一起向孟子学习快乐的方法吧!
第五篇:快乐的方法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人的幸福之道—— 向孟子学积极心理学》一书,整理人:游俊云、陈晓云】
总编辑:韦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