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荣2012年度学习实践总结
(2013-02-10 22:30:58)
标签:
心理技术研究生班赵志荣杂谈 |
分类: 本会团体 |
回顾我的2012年,工作和生活都经历了比较大的起伏,唯独没有变的是对心理学学习的态度,对心理学知识的摄取。虽然我的心理学社会实践很少,但实际上,心理学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我的生活和工作。
一、成为高研班学员
2011年12月8日,韦志中老师把自己称为“心理学的铁杆粉丝”,情真意切地给所有的老师和朋友写了一封信发在网上。在这封信中,韦老师说“
作为心理学的铁杆粉丝,并致力于让给更多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跟随时代的需要顺利转型。
……
我开始了一个心理学社会服务计划,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团结一部分‘半吊子’,和他们一起成长,致力于为社会服务。”
这封信深深感动了我。
这在之前,韦志中老师提出的“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的心理学理念,让刚刚拿到心理二级咨询师证的我报名参加了他在武汉中德心理医院举办的两期本会团体心理学技术培训班,并正式拜师。培训班结束后,我做了一年的兼职咨询师。
那时候,我就是韦老师信中所说的“半吊子”,急需要找到一个方向继续“成长”,尽管我已经年过半百。
因此,当韦老师在网上发起“高研班”计划时,我成为一个积极的响应者,并顺利成为高研班的学员。
二、不断清晰的学习目标
在广州大学举办的开学典礼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温文尔雅、谦和有礼、同时也让人敬畏有加的钟年老师。从他简短的寄语中,我听出了他对高研班的期望,也听出了话语中的担心。这种担心是实实在在的,能让有心人给自己敲响警钟——关于心理学,班里同学的理论水平的确参差不齐,有的学富五车,有的初探堂奥,有的浅知皮毛——而我始终认为,理论基础的强弱直接影响心理学技术的学习、应用、发挥和提高(也就是决定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路能走多远)。
因此,在开学后的“建家”活动中,我就在想自己学心理学的目的,到底为什么要学?这个问题直到一年后的现在,我才想清楚。
最开始,是因为对心理学的兴趣,2006年我从工作单位内退,想着要继续工作,就要有一门技术型的技能。虽然当时返聘做了杂志编辑,但不知道能够工作到哪一天;遇到韦志中老师后,这种学习兴趣变成了学习“追随”。因为我非常赞同韦老师“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的理念,认为老师的第一本著作《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非常赞同本会团体的理念和实践基础。迄今为止,我认为韦老师带领的高研班、心丝带、心伴旅的所有活动都基于这本书的理论。这本书的内涵外延是无穷无尽的。
我加入到高研班,有一丝欣慰,有一丝担心,也有一丝迷茫。中国人有“年过四十不学艺”之说,何况我已“知天命”。好在这个时代有宽松的大环境,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开始,什么都不晚。但是,毕竟我上有老下有小,精力、体力都不比年轻人,一些客观因素也使我不得不做出基于现实的选择。
这个时候,高研班的第二次“建家”活动在邹城进行。朱铭清老师讲了咨询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居然是“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正是在这次学习中,韦老师提出了心理学上的“五伦”,醍醐灌顶般,我把自己生活中最迫切做的事情列了一个表,照顾母亲的病放在了首条。于是,从邹城回到武汉后不久,我就回到新疆照顾母亲,处理家里的一些事。母亲的病情好转后,正好是7月底,高研班在呼伦贝尔进行第三次集中学习,我从新疆伊犁按时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次学习中依然有一个环节,就是再次清晰自己的学习目标。我又一次认识到,个人的年龄、工作岗位、家庭情况等等因素不同,学习后的发展目标就很不一样。但我认为,哪怕是在高研班学习后没有真正从事心理学咨询工作,只要经历了这次学习,洗礼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对我们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收获。
这一年,我也看到了韦老师的“成长”,这种成长不同于一般的成长,他在飞速地向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进,从他的思想、文字、生活可以看出,他是真正的“三句话不离本行”,心理学已经深深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不自觉的存在,成为思维灵感的来源,成为工作生活的中心。韦老师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已经完全地融会贯通,所以总在推陈出新,总在开拓心理学应用的新领域。我坚信我们的导师最终会成为一位独树一帜的心理学大家。
韦志中老师对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寄予厚望,但每一次集中学习,我都会看到他对学员的重新筛选,对心理学技术运用实践的重新布局。有时候我会看到他对我的希望,那是我在为心理学努力的时候;有时候我会感觉到他对我的失望,这时候就会引起我的思考,我在做什么,是不是该这样做,这对我是重要的一环,是逐渐清晰学习目标的过程。
如今,酝酿27年之久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于2013年5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咨询业面临一次法律层面的洗牌,也包括自己洗牌和被别人洗牌,慎重选择是极其重要的。现在的我,就想好好地完成学业,如果能够成为本会团体培训导师,那就更好。我的重点是做好现在的工作,把家庭的事情处理好,重要的是,我的高研班学习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的积极的影响,这让我更坦然地、更好地度过下半辈子的生活。
三、高研班学习带给我的收获与体会
2012年3月,在韦志中老师的精心联络和组织下,在一批心理学界前辈和导师的关怀与指导下,首届广州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在广州大学顺利开班。
集中授课与实践督导相结合的新颖教学模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学习兴趣,强大的导师团队让我们感到身后巨大的支持,来自各地、各行业的同学们的互相交流给了大家许多心理学方面的新信息、新经验。我从每一个同学那里,都能看见可以学习的地方,学到他们长处,或吸收到他们的经验。
在广州进行的“开学典礼,花城相聚”,让我充满激情和期待;在山东进行的“相聚邹城,仁爱之旅”,引起我深刻沉静的思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进行的“怀念明清,相约草原”,使我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广州进行的“再聚羊城,学术交流”活动,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几次集中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韦志中老师的实践精神,还收获了同学间的友谊,大家在一起组成了学习的“场”,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我学习的对象,也是我的镜子。
第一次学习我写了高研班开学新闻报道,邹城学习后写了学习体会《目标与道路》,在呼伦贝尔,我写了通讯《聚是一团火 撒开满天星》,但遗憾的是我没有积极参加在广州大学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韦老师积极为学员提供条件,也一次次督促我们提交论文,我却觉得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没有资格、或者不敢在这样殿堂级的大会上班门弄斧。后来我悟道,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先不论水平高低,首先在心理上,我就没有克服自己的胆怯,失去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是我学习中的最大损失。
在导师的理论课中,我觉得最吸引自己、收获也最多的是钟年教授的课。钟年教授的文化心理学课程内涵丰富深刻,讲述深入浅出,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的熏陶,也得到了艺术的享受,我也和许多同学一样,对心理学中的文化现象和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朱铭清老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丰富的个体咨询经验,他对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他给我们提出的咨询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一遍遍叮嘱我们要学习和遵守刚刚出台将要实施的《精神卫生法》,他对同学们的殷切关注和热情辅导,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并在内心深深地感动。
总之,从几年前被韦老师“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的理念吸引,开始参加韦老师的团体心理学培训班,到2011年底申请加入高研班,时光飞驰,转眼就是一年。在学习过程中,我也积极参与了韦志中老师与文利、学梅合作的新书《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最优化探新》一书的编辑工作,算是我对高研班做了一点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