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情投入,华丽转身

标签:
心理杂谈 |
分类: 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 |
盛夏七月,大地流火。伴着骄阳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齐聚瓷都淄博,在这座以瓷器闻名的城市,我们来完成自己由泥胎到瓷器的淬炼过程——参加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模式第二阶段课程的学习。
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模式是韦志中老师在从事了十多年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深度研究国人的集体潜意识,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立的。在课程中韦志中老师以“石头的故事”为主线,将大量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运用到学习中,将教学和治疗神奇的融为一体,将“言传身教”和“大道无形”体现的淋漓尽致。
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就像“石头的故事”表现的一样,初看,朴实无华甚至粗鄙简陋,可一旦敞开心扉投入其中,立即会被精彩的课程吸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心灵的成长和课程的学习。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完全体会的。
本次课程仍然由韦志中老师做导师,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院校教授,有公检法系统的工作人员,有军队在役军人,有心理学从业人员,有事业成功的商界人士,还有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四面八方的学员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在导师的带领下,一起建立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场,在这个场中大家亲眼见证了团体动力对心灵成长的推动作用,亲身经历了“以点带面”的技术理论产生的巨大能量。
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短短四天的课程,有痛哭,有温情,有感性的体会,也有理性的思索。
齐鲁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绝佳的物理环境,让这次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纯感性体会上,在导师敏锐的触觉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在潜意识的体会和意识层面的思考之间来回游弋。
这个神奇的过程就像一件瓷器从泥胎到成品所经历的窑烧过程一样,充满激情。越是全情投入,越是热烈拥抱烈火的煅烧,越是能实现自身的华丽转身。
用感恩之心描绘艺术的生活
-----艺术表达团体治疗活动感想
山东警察学院
开始,当我“削尖脑袋”争当“病号”时,是有学习技术和发展自我双重目的的,而且学习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我比较夸大地为自己找了一个童年期孤独自卑与成年后简单极端的“症状”(年轻时的确有这种表现)。接着,当我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内心小孩时,真的发现她是一个简单、柔弱、孤单、冷清的丑小鸭。也真的能感到自己为人处事中淡漠、疏远、简单的一面以及自己对亲戚朋友和工作与生活中的个别人的潜在的不满。所以,在看到别的病友的内在小孩“再现”时,也留下了“同感”的眼泪。但是,随着团体治疗活动的开展,在“目睹”了“病友”的生死离别和童年伤疤被揭开后的心灵颤栗情景,并整合了自己的心理ABC后,我却渐渐的发现自己的小题大做和回顾往事时的片面绝对。想想那些伟人伟业,自己的这点小伤小痛难道值得一提吗?自怨自艾、自悲自怜简直就是无病呻吟和无事生非。其实,过去,父母对自己的“放养”本身也造就了那个小孩的天真、坚强、自立和热情;当下,父母健在、家庭美满、工作顺利的自我和理想尚在的超我,拥有着更多的幸福快乐、宽容和满足。无论是自己还是自己周围的人们,每个人都是一块不完美的石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有,最求完美本身就不是健康的心态。一个人由小破孩的、自恋、自卑,成长为孤独又合群的成人,这个过程虽然路途曲折却又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用心理学让更多的人收益的实质还应在于在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欲望的同时,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真诚与热情,感受别人的艰难与“腰痛”,感受每个人的无奈与有限;甚至体验宇宙、自然和社会本身都无法摆脱的不确定与不完美的规律性。用欣赏的眼光看过去,会发现经历不是磨难而是历练,过往不是包袱而是礼物。正面利用它,可以造就现在和将来的美好;用感激的心态看别人,会体验到幸福与感恩!心理问题的实质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假丑多于真善美时的心里不平衡。此时,应当善于通过艺术表达调节心灵。
所谓艺术,就是用语言、声音、旋律、画面、物体等美的形态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所以,要想拥有更健康的心灵和美好的生活,就需要明确艺术表达性治疗的基本要素和目的、学会运用表达的工具和要求认识艺术治疗的实质,从而正确的认识自我、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自己的命运。
首先,团队艺术治疗的动力源于七大管理的综合应用。管理学认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时、地、物、事、信息和关系。其中的人,是导师与成员的素养与参与目的;时,制约着整体的设置;地,提供一个安全、安静、隐秘的空间;物,指音响、音乐、灯光、纸笔、象征物等具象的物品与设置;事,即团队活动中的呈现和表达出的事件;信息,指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在互动过程中所传递的所有语言、图画、动作等有声与无声的表达与呈现;关系,则是在以上诸因素综合作用下所产生或改变的导师与成员间、成员与成员间以及成员与其他不在场的重要关系人的认识与情感。
其次,艺术治疗的目的是实现人格的统一。人格有三个我:一个本我——那个隐藏在心中的破小孩,他给我们过多的欲望和过强的自尊心;二是有较多“现在”成分、给我们约束与自信的自我;三是代表着未来和理想信念的超我。当我们用审丑的目光看他们时,只能看到消极、丑陋、弱小和矛盾;而当我们用审美的目光整合时,却能看到对立与矛盾背后的力量和统一。
第三,艺术治疗的实质是用感恩之心写好两个字:即一个人的“个”字和多个人的“众”字。“个”字:一撇是过去,一捺是未来,一竖是现在;一撇是事业,一捺是家庭,一竖是理解;一撇是自己,一捺是他人,一竖是尊重。有了每个人当下的理解和尊重,才有“众”字的和谐与均衡。而连接众字对的内在框架,则是当下的理解和尊重背后的感恩之心。感谢自己,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是命运安排的生命体验和历练;感谢父母,一切关怀或冷落都是他们人生的必然;感谢重要他人,一切的亲密与疏远都是他们的习惯。当自己不愉快时,请自问:我们能容忍人面之不同,为何不能接受人心之各异呢?其实,人生是场戏。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喜剧是把人的弱点展开,即使是一出正剧,也有贯穿始终的冲突。所以,矛盾是永远和必然的,和谐是暂时和偶然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通过努力,争取和保持一种相对的一致与和谐。在这个努力过程中,当我们发现过于逻辑的语言和行为不足以使我们发现本我和整合三我时,就应当运用音乐、美术、舞蹈、甚至石头一类的物品,去拓宽展现与表达的空间和形式。
第四,艺术表达的过程可对应吸引力定律的三个步骤:第一、要求。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消除多余的或不可能的欲望。第二、相信。相信他已经是自己的了。第三、接受。把自己调整到和所要求的东西相一致的状态。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最终,心想事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第五,艺术治疗的理想结果是处理好人际关系。艺术表达的过程是调动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所有的感觉,去感知自我内心、觉察他人意图,最终实现良性互动。当我们在互动中感到不适时,可以想想作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的“四个认同”:认同人的两面性,认同人的非理性,认同人的差异性,认同人的有限性。如果我们像包容自我的三个小孩一样理解和包容他人的父母、成人与儿童心态;像容忍环境中的苍蝇蚊子与小鸟蜜蜂共生一样允许世界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存,那么,我们就能有更多的艺术呈现和幸福生活的感受。
最后想说:谢谢韦老师和他的助教团队,用艺术化的表达手法把艺术表达性治疗方法传授给大家;谢谢晓亮,提供给大家这么好的机会;感谢“病友”和队友,用真诚和热情带给彼此丰厚的体验;感谢自己,开放心扉,收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