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0年那30部戏——一个人的影像记忆(二)

标签:
电视剧电影情感杂谈文化 |
分类: 观影 |
1988年:《寡妇村》
“少儿不宜”的始作俑者。
因为这个标签,那天,“少儿们”纷纷用积攒下来的压岁钱买票偷偷溜进了电影院。其实,这个电影除了“想男人”主题之外,根本没啥可看的,所以大家出来后几乎无一例外的大呼上当。
尽管如此,从这部电影开始,这个标签还是成了吸引“少儿”的“史上最佳营销手段”,而且还屡试不爽。一批批的“少儿”被贴着类似标签的电影吸引了电影院,然后一次次的上当,前仆后继。最经典的当属一部叫做《女性及其胴体》的电影,其实是一个老太婆在做报告。
1989年:《妈妈再爱我一次》
有人没有为这部电影流过泪吗?这是一部绝对“感动中国”的戏。
我周围的朋友都流泪了。偏偏我没有,因为我光顾着看女孩子们涕泪交加,忘记看电影了。回家后跟妈妈说起这个事情,被向来和颜悦色的妈妈好一顿臭骂那。
1990年:《渴望》
那一年,“刘慧芳”这个名字感动了中国,牵动了数以亿计颗善良的心呼喊着“好人一生平安”。
也许这是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亿人争睹的戏了。那以后,观众的喜好就分化了,再轰动的戏也只能在一个相对变小的范围内轰动了。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
原著苏童,编剧倪震,监制侯孝贤,导演张艺谋,演员巩俐,音乐赵季平。
什么叫做不可复制的阵容啊。
张艺谋从此成了“大师”。也因了这部电影,苏童这个名字和他背后所代表的先锋文学,开始为更多的人所熟悉。
1992年:《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继续在通往“大师”的路上一路狂奔。
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观摩,可是对那个时候还是少年心性的学生而言,这部戏委实闷蛋得过于乏味。唯一的贡献或许在于,“讨个说法”后来成了斗殴闹事的惯常借口。
饶有趣味的是,这个说法至今仍是打官司者们的口头禅。
1993年:《霸王别姬》
又一个“大师”诞生了,他的名字叫做陈凯歌。
尽管很多年之后,一部《无极》让这位“大师”斯文扫地,甚至不乏有人开始怀疑,这部电影的成功,实际上得归功于李碧华的好本子和张国荣的出色演技,与导演的关系不大。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本身都堪称近乎完美的“绝唱”,尤其是在张国荣已经成了无足鸟之后。
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个更牛B哄哄的“大师”来了,姜文。
牛B之处在于,这位“大师”在后来长达10几年的时间里,只导演了两部作品,其中一部还基本上纯粹是为了泡妞才拍的,但他居然还能一直顶着“大陆最有才华的导演”的光环,还不够臭屁的?
1995年:《大话西游》
嗯,这个,好像已经不用再说什么了。
在当代中国,好像只有3个文化人被尊称为“爷”级别,分别是金庸金爷,王朔朔爷和周星驰星爷。而成就了“星爷”崇高地位的,当然就是这部戏了,谁让人家叫做“至尊宝”呢?
1996年:《廊桥遗梦》
只要是“美国梦”,似乎就会有不少中国人都爱做。
不过,这部戏却多少有点“中国式”的味道。老实说,一直没觉得这部戏有什么好的。或者跟自己不是电影中男主人公那一型的,所以有点嫉妒?
1997年:《甲方乙方》
从此有了“贺岁片”这么个名目,从此有了个叫做冯小刚的“腕”。
坊间传言,尽管市场上的冯小刚“腕”得够可以的,但开大会时却一直坐不了主席台,所以他后来的电影,架势越拉越大,明星越请越多。但个人觉得,冯氏最有才气的作品其实还是这一部,后来的作品,从技术上说固然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完美,但骨子里却是一蟹不如一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