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安说
“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尽在我的电影之中。”
//////////////////////
《读李安》是一部对这位开创性电影导演的时代性调研。本书由西方3位学者联合著成,运用东西方两种不同哲学传统来评析这位优秀华人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本书,多家媒体对本书策划编辑进行了对话~
《读李安》(看不懂李安电影就来看这本书)
李安哲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其将东西方思想元素混合在一起的方式。由此而知,李安之所以成为李安,不仅是因为他足以傲人的才华,更因为他深厚的德具——传统东方哲学的沉淀与西方哲学的升华!
两种不同哲学传统
对话《读李安》策划编辑
本文根据山东商报、长春晚报、广州日报访谈稿整理
12
透过电影了解李安的精神世界
Q
李安是华人导演的巅峰,在世界影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请问当初是怎样定下这个选题的?
编:李安已经成为世界影坛最多才多艺、最受好评、最受欢迎的导演,尤以其跨文化和跨体裁的执导能力享誉世界,铸造了蕴含惊人多样性的电影帝国。随着李安导演人气攀升和奇幻冒险故事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在全球引起的轰动,有关李安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必将受到大家的关注与期待。当初在我接触到这个选题的时候,就被其内容深深吸引,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同样地,在选题审批过程中,也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与肯定。
Q
据说本书是研究李安作品比较通透深刻的,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大致主题内容吗?
编::《读李安》 运用东西方两种不同哲学传统评析李安导演作品。图书第一部分聚焦李安导演的华语影片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道、儒及佛教哲学主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其导演的英语影片中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想主题;然而,全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探索李安糅合这两种文化、架构中西文化沟通桥梁(即为表现电影主旨内容,策略性的汲取中西文化思想)的电影导演哲学。
弗里德里希·尼采说过,一切哲学都是自传:一位好作家应当将自己的灵魂倾洒在纸上,如果有人理解了他的作品,就会理解他的为人。《读李安》正是这样一部透过他的电影来了解他的为人和他强大精神世界的力作,了解他对东方哲学深厚的理解与对西方哲学深刻的把握,以及两者如何浑然天成,在他身上的融合。李安哲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其将东西方思想元素混合在一起的方式。由此而知,李安之所以成为李安,不仅是因为他足以傲人的才华,更因为他深厚的德具——传统东方哲学的沉淀与西方哲学的升华!
天堂存在于安静或和谐之中
Q
这是一本版权引进书,关于此书在国外出版及作者情况,能否向读者做个介绍?
编:《读李安》 外文版由美国肯塔基大学2013年出版,主要作者有三人,分别是:罗伯特·阿普,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哲学博士(2009),多伦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2002),西蒙弗雷泽大学哲学及英语语言文学荣誉学士(2001)。亚当·巴克曼,加拿大耶稣基督学院哲学副教授,韩国知名理工大学延世大学哲学教授。詹姆斯·麦克雷,威斯敏斯特学院亚洲哲学及宗教副教授,亚洲研究课程协调人。
Q
如此一部具有影响力且具备专业研究水准的作品,外媒又有怎样的评价呢?
编:Whitney Crothers Dilley (《李安电影》作者)说:“这本李安研究书最大的亮点是它发掘了李安的导演艺术及通过哲学个性化的诠释导演电影的方法。本书在评析李安电影作品方面也十分优秀,是李安作品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献。”
Q
可否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谈一谈对《读李安》这部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编:李安的东方哲学体现了“克己”与“自然”的主旨。道德经有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电影《卧虎藏龙》昭示,本真的自我修为是一个人的天性自由与社会角色、关系和责任之间的平衡。而男主人公李慕白提供了一段有关武术真谛的教训:自我修为。“勿助,勿长。不应,不辩。无制,无欲。舍己从人才能我顺人背。”圣人将人类知识和自然知识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对一个整体世界的充分理解。进一步而言,他或她依照“天”的自然节律而生活,才能生存在真正的和谐之中。李慕白后来说:“真正的技艺毋需费力。”只有当一个人与自然界和自己的对手都能和谐进退之时,才会取得武艺的精进,也才能真正完成自我的实现。故成其谓“真人”。“我们生活在一个颠倒的世界中,”李安评论说:“用《圣经》的话来说,我们失去了乐园。”我们可能失去的乐园是什么?李安也许利用了道教和大乘佛教提倡的与自然界相和谐的普遍道德观,但又以更多犹太教与基督教兼有的术语来使之得到充实,似乎是在主张,天堂就是存在于自然法则得到辨明和尊重之时的那种安静或和谐的状态。
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 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