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丽萨•斯塔西斯(Leisa
Stathis),澳大利亚社区工作者,优秀的家庭问题处理专家,拥有二十多年从业经验,
丽萨•斯塔西斯亲自讲述:
一个成为母亲的故事
如今,我已当妈七年,终于可以卸下心头的大石说一句,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又木然,又惊恐,但现在我们母女俩的关系已经极其亲密了。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见钟情的。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自然而然会按照学来的方法去做,但这样是有局限的。
生完孩子很多个星期后,我的母爱才开始闪现。在我给女儿喂奶或换尿布的一个个小小瞬间里,我开始惊叹于她柔软的小身体,开始相信她唇边若有若无的微笑只是为我一人绽开的,我的怀抱注定是她的港湾。原来我只不过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认识到这一切。
我们家现在又有了一名新成员—一名叫内特的复杂的小家伙,他也和我一起走过了这段别样的旅程。这次旅程满载收获,却并非一帆风顺。我和两个孩子千百次地携手突出重围,有时候我们会连连误入歧途,我也经常在他们需要我时,表现得并不好。
当我现在回头去看他们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我总是很惊讶,原来我们已经走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我们在第一年里面对的挑战似乎数也数不尽:分娩本身就很麻烦,医院也差强人意,还有哺乳时的沮丧,前几周深深的孤独,对着不停哭泣的孩子时束手无策的绝望⋯⋯记得刚当妈妈的那几天,我问自己,“生儿育女不应该更容易一些的吗?”我原以为生完孩子,自己肯定会十分开心,但事实上,那段时间我总是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疲惫之中,不停地暗暗怀疑自己不够好,但也只能把这份恐惧藏在心里。要知道,我认识的每个妈妈似乎都比我会带孩子多了,好像每个人都只是在谈论着怎么让孩子睡整宿觉,却没人说“当妈妈有多不容易”“有些日子真是太难熬了”之类的话。
她们经常带些惶恐地和我分享,说做母亲可能是回报最大、也最富挑战的一件事了。她们形容,产后第一年就好像刚搭完长途飞机,在机上一点儿觉都没睡,却发现自己已经降落到了一个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由于眼前的新鲜事物太多,她们经常无法切中要害。她们需要时间去找寻方向,不过之后就会发现,那些曾经陌生、艰巨的事,现在却可以游刃有余了。
不过,这些母亲还是对自己的恐惧讳莫如深,她们也基本上没机会、没空间去和别人分享这种焦虑。当孩子在她们肩头沉沉入睡,她们就登录匿名聊天室和他人“吐槽”,或是独自一人默默排解。对她们来说,这种孤寂和自我怀疑是羞耻的,只能自己去承担。
然而,我在工作中也见证了不少美妙的故事。尽管困难重重,很多妈妈还是把亲子关系变得充满爱意、和谐美好。尽管她们分娩后也十分辛苦,长期睡眠不足,宝宝哭个不停,但其间也满是奇迹和欣喜,她们和宝宝越来越心灵相通。她们的亲身经历教给我们一件很神奇的事:宝宝们总是做好准备爱妈妈,反过来妈妈们也是一样的。养儿育女的道路,远远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布满荆棘,而是彼此相爱的过程。
《成为母亲:爱的蜕变之旅》这本书将带大家一起探索最初几年的育儿之旅,特别写给那些第一次走进这段旅程的妈妈们。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冲破许多障碍,学习很多的东西,比如:身边有个不停号哭的宝宝是什么样的?最初几个月你和社会隔绝,睡眠被剥夺,要怎么挺过去?你和宝宝之间有什么神秘语言,你能不能学会?这段母亲之旅,不仅意味着你要过关斩将照顾新生儿,也意味着你要从心理上转变为一个母亲。
本书“旁若无人”地只写了当妈的旅程,焦点可能太过单一。其实这是因为我希望把自己作为女性和母亲的经验写得更有意义,所以就没尝试去探究一下父亲们的育儿之旅。事实上,目前很多文献也都只关注母婴关系,然而时下越来越多的爸爸们选择回归家庭当“主夫”,所以毫无疑问,我们有必要更多地去关注独特的“父婴关系”。
我绝不是想否定“父婴关系”的重要性,实际上,每当我看到丈夫和两个孩子之间那种美妙的关系时,我都知道这是十分独特而且极其重要的。其实,我在这本书中所写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直接套用到父亲身上,不过譬如怀孕、生产、哺乳等,父亲们就无缘经历了。其实,父亲和孩子之间那种复杂的关系和特有的问题,值得大写特写,不过最好能由一位亲身经历过的爸爸来写成另一本书,而不是由我们妈妈来写。
就像我刚刚说的,这不是一本育儿指南。市面上已经有成百上千本的育儿佳作了,有专门写怎样喂奶、怎样安顿孩子、怎样哄孩子睡觉的各种书籍,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实用知识。我大概读过其中的一半之多!
因此,当我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希望能有点儿新意。我觉得实用技巧也很重要,有时我也会在书里写一些,不过我更希望能提供一片空间,让女性们去分享亲身经历,讲出她们面临的挑战,展现她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关注她们的情感历程。
书中的母亲们和你、我一样,每天都在经历育儿过程的起起伏伏,她们也会在书里讲出心底的故事。我把这些故事放在每章的“母亲智慧”小专题里,星罗棋布地遍布整本书。我衷心感谢很多母亲把自己的故事发送给我,在聊天室里积极回应我提出的主题讨论,并同意分享她们早期育儿的经历和体悟。因为如果没有她们勇于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此书就将仅限于我一个人的经验。她们勇敢挑战育儿的最大禁忌,说出隐秘的事实—带孩子有时让人筋疲力尽,充满困惑和绝望。她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不知所措时,其实你已经做了许多特别棒的事情。我希望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育儿之旅的影子,找到同样的挣扎、转变和数不尽的喜悦。
其实,要在书里剖白自己的育儿历程,我还是有些胆怯的。因为作为临床治疗师,我们在病人面前一般都表现得泰然自若,殊不知我们也有软肋,育儿可能就恰恰展现出了我们的局限性。我希望,那些偷偷害怕自己不够好,因为自己偶尔的不完美感到羞愧的母亲们,在读过我的经历之后能明白,其实只要我们大部分时间做对了,最后就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妈妈。“合格”就已经足够了。著名的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D.W.温尼科特说过,那些“平凡而疼爱子女的妈妈们”虽然有许多不完美之处,但却因为她们对一个普通宝宝的爱,而成了非凡之人。我会在书中叙述育儿之旅的里程碑事件。这趟旅程的主人公—妈妈和孩子,原本是两个陌生人,但却在其中被爱改造了。
这是一个成为母亲的故事。
社会的压力,个人的完美主义,都让生儿育女更富挑战。而《成为母亲》教你擦掉眼泪,放平心态,汲取经验,尽情享受这段美妙的旅程。——澳大利亚员佐勋章获得者、昆士兰儿童医院儿科医生、“为孩子行动起来”联合创始人,大卫·伍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