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与画之间的哲理漫步

(2016-09-28 15:28:05)
标签:

杂谈

品评——宋迪非《生存的图像》

陈伟忠 \ 文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xPGubXriczHiafH1XB3lgHdJK7WcYicG0Ie7dqWO1IO0nAywomiclaib6qqSZc3w9PAyGtCgicUTSJqicLrjNIiaZFLCf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本书为哲理漫画与思想随笔的结合体,融漫画的趣味和哲学的严肃为一体,以文和画的形式,对现代人生存处境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了人的异化、世界的荒谬感、存在的勇气、生存的深渊等等这样一些存在主义的主题。作者宋迪非的文字富有诗人的激情,传达了作为个体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孤寂感,以及对自我解救的期许。

请允许我用这个油滑而又矫情的比喻:一本书就像一棵树。首先是它的存在,纸张就本源于树,曾经是有生命的,在风中呼吸和成长,承受阳光和水分。谁敢说树没有思想?它和动物不同选择伫立在大地上,伸开手臂抓取空无,静观纷繁万物如过眼云烟,它兀立的姿势正如苏格拉底的沉思。而印在书上的文字和图像看似安静,本质却是灵动的,里面充满了经验和情感,也会还原成具体的某人某时某地的生存形象。


我自己也觉得纳闷,读了宋迪非的《生存的图像》就是这种感受。一百幅小画配上一百篇短文,外溢出的东西,契合了书中引用的克尔凯郭尔的话:“我是一棵孤立的枞树,独自地自我封闭着,指向天空,却不投下一丝阴影,只有斑鸠在我的枝上筑巢。”


遗憾的是写书的人不是一棵树,他是一个游走的动物,在这一点上宋迪非当然不会例外。从海伦到哈尔滨,从伊春到广州,最后漂到北京,生存好像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对生存的思考。这似乎是所有追求简单生活,而又试图用精神拯救肉体的人所必经的行旅,虽然他们在这世界上是少数人。


挂着诗人名号的如过江之鲫,捧着《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与时间》啃读的诗人,我见过的只有宋迪非一个。被美元统治的世界里耐得住寂寞是不容易的,何况还伴随着哲学。存在主义只是一个名头,被重新解释或新创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串联起来的理论体系,抑郁型气质的人读了可能会被关在里面。宋迪非这条虫子已经从那个壳子里钻了出来,把内心中的一部分杂质清除后,他是清醒和豁达的,当然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除非回到婴儿状态或修炼成神仙,这就更不可能了。


宋迪非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所以书中的一百篇小短文,不能当作枯燥的哲学来读,多数时候就是生命的感悟,具有散文诗的性质,深邃广博的指向明确而简洁,言说经验中的声音和形象所造之境,活生生的人就在其中,既有个人思想史的成分,也能对象出共鸣的事物或事件。简练的文字和简省的画面不一定要配合得严丝合缝,但二者相互牵扯相互补充,所产生的张力和预留空间就大了。这不是说宋迪非玩的漂亮,内心丰富的人骨子里的东西流出来那么一点点,即便不是血,也挺吓人的,你不疼,作者本人能不疼?最起码得痒痒吧。你若能从书中读出这些来,那大概就是他的目的,也可能他没有目的,是自然而然的,那就更好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xPGubXriczHiafH1XB3lgHdJK7WcYicG0Ie5TfvU5fJsOF7oXZIxHd2xK09fSwBjb3sxI0bbicIn8OZKia0SIFRagG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书中插画
诗人从来就不是一种职业,这样看来,宋迪非就是无业游民了,从中获得的自由我们无法体会。和哲学家建立哲学体系的雄心不同,诗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画和文自然会了无羁绊,里面的诗性是绑缚的松脱,把生命的体验外化出来,他就放达了。诗文和绘画可能是手段或工具,更有可能是存在本身,需要把坚硬的外壳破除掉,露出柔软的内核,大约只有诗人能做到。分不分行不是诗的特质,若分了行,起码从形式上来说就是诗。注意到书中有五段分行文字,其中有三段和上面的感受相通,最契合的是下面这首:


你走过,平静地走过你缓缓走过在这白雪覆盖的大地上听不到你的声音你头顶的星那唯一的星孤独地闪烁着给你以守护与照耀没人知道你的名字和你出发的地方与你在一起的唯有灵知独放的光芒你穿过雪夜的寒冷与荒芜穿过穷困、死亡和牺牲认清泪眼中模糊的道路却带来温暖、悲伤与爱情留下有关幸福的诗篇中的字句你走向人群、牲畜和大地欢庆的节日走向没有栅栏的自由并以悲悯安抚动荡、恐惧与不安你走过,仿佛并没有真的走过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xPGubXriczHiafH1XB3lgHdJK7WcYicG0IegjnrxNd5JP0Toqqqj68WNzks4geQffqSxiaRVEYMGwKyKhMgtYVbCv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书中插画
不喜欢谈主义和贴标签,如若谈主义的话,宋迪非的诗也许受象征主义凡尔哈伦们影响大些,而他的画是存在主义的瓤,超现实主义的皮。这个丰富而又简单的人,懂哲学的诗人是个好画家。在哈尔滨和北京欣赏过宋迪非大量的画作,远比这本书中的画令人震撼得多,力量更大味道更足,也更放得开。在他北京的寓所里,有一个巨大的画案,上面摆满了笔墨和草纸。诗人的工作室目的性很强,而画家的工作室或画室职业性很强,在这一点上,我偏于认同宋迪非是个画家,他是有职业的人了,这源于他的勤奋。把宋迪非的画抱一捆到床上欣赏,说哪一幅画的牛叉,哪一幅挂在床头能辟邪,他哈哈大笑。
大概是考虑到受众的问题,《生存的图像》这本书中选择的画作,画面是简省的,笔触是朴拙的,力道是粗砺的,没有炫技的成分,充满了原生态的梦幻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应该是被意识监督和压抑着的潜意识爆发的结果……我只是尽量画得随意些,让潜意识中隐藏的东西随机地显现出来。也许,能够在精神自由的向度上显现的图式本身就能够呈现人性的诸多重要方面吧。”这种画法可能是成熟画家才有的,在学习古今中外画家的基础上,宋迪非抛弃了很多现成的东西和学画过程中挂带的零零碎碎,脱胎换骨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没有匠气。


韦尔乔的画和王玉北的文是珠联璧合的,宋迪非把两件事都自己干了,坏处是比较累人,好处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无非是左手和右手的事。韦尔乔和宋迪非都是哈尔滨这个神貌颇似欧陆的城市走出来的画家,而且是互相认识的好朋友。拿到《生存的图像》后,有人看了说像韦尔乔画的,是啊,二者在人性思考和删繁就简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但韦尔乔画的纯熟流畅,后期画作有竹久梦二和丰子恺的影子,具有古典的美学气质。宋迪非画的具有现代感,再加上哲思和诗性共时性作用,就和韦尔乔的画不同了。好友韦尔乔掷笔弃世而去,这样的大师再有也难,我们不得不表示敬意。宋迪非《生存的图像》还要画下去,期待他下一本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不想给他压力,能辟邪就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