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俄罗斯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生于5、60年代的人说,俄罗斯文学存在他们的记忆中~
生于7、80年代的人说,俄罗斯文学存在他们的日记本中~
从开启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到为黄金时代划上完美句点的短篇巨匠契诃夫,他们的作品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本周好书,小编就整理几本相关书籍,回顾下那个魅力四射的悠悠岁月~
《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让我们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重新认识托尔斯泰的小说并提高我们对其小说的理解。托尔斯泰本人曾在《什么是艺术》(What
is
Art?1897)一书中提到过“世界文学”一词。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将其与俄国之外的作者与作品联系在一起,包括司汤达、福楼拜、歌德、普鲁斯特、兰佩杜萨、马哈福兹等。作者在文中选用的跨文化读物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从十九世纪的德、法、意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起,二战危机,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世界文学视野的发展。他着重分析了托尔斯泰一直引发国际共鸣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举世瞩目的小说。
他不是高富帅,却拥有散发光芒的人格魅力;她不是白富美,却懂得为人妻母的简单快乐。有人说,他是“俄罗斯第一诗人”;也有人说,她是“莫斯科第一美人”。
爱情是什么?百蝶穿花还是云动影来?屠格涅夫与维亚尔多生活的那个年代,给他们提供了画屏般永不褪色的春天。他们那么般配,可是现实里维亚尔多有丈夫,她的丈夫路易却是个奇怪的人。不得不承认,他们三个人都是脱俗的人,他们是怎样搅和在一起度过了一生?作者叶连娜•佩尔武申娜引用他们之间所有信件,让我们体验了一场在俄罗斯大地上绽放出的最真挚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个叫维亚尔多的女人住在屠格涅夫的灵魂里,彼此不离不弃,相伴了一生一世。本书是他们一生爱情的见证。
二十年前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之间的书信第一次被公开出版,
《爱——是万物之心》这本书瞬间在世界流传开来。而本书是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女神之间全部完整的书信集。莉丽?布里克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史——病式的爱情史。难怪人们常说“没有无缺陷的天才”:很多名人都使用过兴奋剂。这些人中有的人酗酒,有人的吸毒,而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来说,他唯一的兴奋剂是爱情。莉丽?布里克把马雅可夫斯基从自己的姐妹那里吸引过来,把他带到了自己已婚的家庭里。直到诗人死时,他们都是三人住在一起:莉丽?布里克,她的丈夫约瑟夫?布里克,马雅可夫斯基。他们的这种关系里包含了一切:从符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写给自己爱人的那些温柔的认可,到莉丽?布里克为挽留诗人的背叛。
本书集结了俄罗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与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来往书信,记录了两人相识与相爱的整个过程。他们的爱情并不是一场美好的罗曼史,而是一场悲剧,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死亡。叶赛宁与邓肯——再也找不到比他们两个更不适合的一对了。年龄差距,没有翻译就无法交流——邓肯不会俄语,而叶赛宁不想学习其他任何语言,以及不同的教育背景、交往圈子、社会经历……但他们仍是彼此命中注定的一对。他们都是人类中的天才和唯物主义世界的理性化诗人。他们用爱的语言来交流。
本书通过27篇丰富、知性的随笔和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与朋友远行俄罗斯的一次文化之旅。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作者参观了与各位作家、诗人、作曲家、音乐家、舞蹈家相关的场所,引发了自己对俄罗斯文化的深远回忆。上篇中,作者与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对话,动情讲述与俄罗斯文学的遇见;下篇中,作者聆听柴可夫斯基、普加乔娃、梁赞诺夫等人的琴声、曲声、歌声,优美再现与俄罗斯艺术的遇见。作者用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全方位的文化视角,诠释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