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一首诗中屹立不倒

标签:
冰夫旅游情感文化原创 |
分类: 散文随笔 |

倒不是因为山西的风光有多好,而是因为我的六世祖陈其学在明朝的隆庆年间做过山西宣化大同的总督很多年,因此我多次去山西采风。走过的州府、关隘、城镇、景点起码有20几处。
从大同一直向南,我去过应县、浑源、阳高、忻州、朔州、五台山、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北武当山、吕梁市、碛口古镇、壶口瀑布;那一年心血来潮,还专门跑了几个大院,什么榆次的常家大院、太古的曹家大院(三多堂)、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平遥古城、灵石的王家大院、阳城的陈家大院(皇城相府),经过解州关帝庙,蒲州古渡、济州普救寺后,来到鹳雀楼。
不知道是鹳雀楼成就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还是王之涣成就了鹳雀楼,反正我知道鹳雀楼是因为那首诗,我之所以去鹳雀楼还是因为那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这首诗叫我从小就知道了鹳雀楼,但鹳雀楼具体在什么地方却不知道。潜意识里,那鹳雀楼应该建在离黄河很近的地方,抑或就在黄河边上。
去了山西,才知道鹳雀楼原来就在山西,在山西最南端的永济。那地方原来叫蒲州。据说在唐朝,那是个很大的城市,发生《西厢记》故事的“普救寺”也在那个城市。那个成就了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君瑞千古爱情的寺庙也因此将那故事流传了千古,至今鼓舞着当代青年抛却一切追求着忠贞的爱情。而那个牵线搭桥的小丫环“红娘”竟成了今天媒人的代名词。
昔日的鹳雀楼显然没有今天这么高峻宏伟,这么挺拔盎然,这么富丽堂皇。那仅仅是个三层高的小楼吧,在当时也得算是个伟岸的建筑了。要知道,当年的黄鹤楼、滕王阁也不过如此。
鹳雀楼旧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它始建于北周 ,废毁于元初,是北周大将军宇文护修建的镇河御敌之地,和最初的黄鹤楼异曲同工,因时有鹳雀栖息之上而得名。遗憾的是该楼历经唐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但就是这么个小楼,当年也是个游历观赏之地,且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赞誉之词。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人在鹳雀楼所留诗句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壮其景。李益、畅当的诗境虽然也很壮阔,不失为佳作。但有了王之涣这首诗,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他略一思忖便信口吟道
细细品读,《登鹳雀楼》短短四句,其气象丝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篇名作佳章。它的自然与率真恰如红楼梦里香菱品读王维的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又太俗。可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它竟找不出”。
白日是看得到的,衔山而落,流光溢彩,此时落日减弱了的光辉在诗人眼中凝固成画。而海,诗人此时是看不到的,但黄河入海的永恒律动诗人是了然于胸的,诗人心中更是有一条飞旋于群峰叠嶂之中东流入海的飘带,也因此才有了“黄河入海流”这句看似平常,却亘古不变,韵味独具的诗句,一下子就彰显出诗人的独特视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讲王之涣的诗作被谱曲传唱的事。
那是王之涣后来客居长安的时候。
大约是冬季吧,天降瑞雪,玉树琼花,好一番奇旎景色。王之涣游兴大发,约了好友王昌龄、高适同游曲江赏雪。一路上,他们踏雪寻梅,欣赏了梨花带雪寒江独钓的景致。
已近中午时,三人来到一家卖酒的“旗亭”,叫店家张罗一桌酒菜,畅饮起来。不一会儿,又来了几个身姿窈窕,娉婷袅娜的歌女,边饮酒边自娱自乐的唱起小曲来。
王昌龄悄悄地和王之涣高适说,“我们三人俱擅诗名,难分高下,今日不妨窃听她们弹唱,唱谁的诗多,便为诗文魁首,二位仁兄以为如何?”
我登临的鹳雀楼是1997年重新修建的。这年的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永济市西南20公里处的黄河岸畔破土动工了,工程历经五年,于2002年9月26日竣工,开始对游人开放。新建的鹳雀楼虽形仿唐制,但确高大俊伟许多,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意境地。内部的陈设则于2004年7月底才全面完成。我细看了一下,那陈设内容都是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的,它采用了各种形式来证明这里曾是黄河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今天的鹳雀楼,显然已脱昔日旧貌,但它无论如何兴废,都在一首诗中屹立不倒。
《登鹳雀楼》一诗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活着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境界和视野,即使受些委屈,也应该有一颗冷静的心、向上的心、平常的心,并且让自己的目光穿透历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瞧,王之涣的目光不是已经穿过历史的星空,从远古抵达当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