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项羽

(2014-03-09 21:46:48)
标签:

散文

诗人项羽

赵宏兴

 

 

英难的终结,终于与百姓不同。

百姓来也平常,去也平常,死了,吹吹打打葬于土坟岗,了此一生,而英雄不同。

这里要说的英雄是项羽,项羽的故事很多,选择从他在垓下失败时说起。

一个失败的人,本没有什么大的故事,按道理就是被胜利者殊死而已,再大不了血洒疆场,当然,这样的死就没有戏剧性了,只有悲壮,可项羽不是,项羽先是在垓下与爱妻虞姬离别,当时的情况是,军帐外四面楚歌,自己兵少粮尽,项羽感到大势已去,便伤感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时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反复的唱着,悲歌慷慨,眼泪数行,左右皆泣。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突围,便趁众人不注意,拔剑自刎而死。这是美人的自刎,这一刎,让后人悲催泪咽,一方面是悲叹美人的逝去,一方面是悲叹美人对感情的忠贞,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虞姬这一刎,后世留下了许多传说,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中最浪漫的一个,就是每年春天在虞姬墓上都开了许多像血一样鲜艳的花,后人把这花叫虞姬花。

再说项羽与虞姬生死离别后,取下虞姬的头颅,用长巾包裹在身上,带着近千名将士,一路往南奔逃而来。项羽为什么要往南跑?因为,当年项羽起兵在江南,后来叱咤风云,现在,他要回到那儿去,这是他的迫切愿望。官位再高的人,在失败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故乡,数千年之后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失败之后,也是逃回故乡提克里特的,然后被美军抓获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失败之将,又失爱妻,可有个头颅相随,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但项羽偏不慎在逃亡的路上把虞姬的头颅弄丢了,这让他很伤心。但追兵在后,还得要逃啊,项羽渡过淮河逃到阴陵时迷了路,问一位在地里劳作的农夫,农夫骗他,把他指向了沼泽,项羽跑了半天,发现此路不通,只得又重新返回,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与追兵一番激战后,与剩下的二十八骑一直跑到乌江边。这里长江由南向北而去,过了长江,就是江东的地盘了,但茫茫的江水挡住了去路,项羽站在江边百感交集,想到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落得个草蔻的下场,想到曾经的爱妻,如今落得个自刎而死。眼下又被江水阻拦,是天要亡我也。就在项羽绝望之时,乌江亭长驾一叶小舟来到他的面前,亭长见项羽垂头丧气的样子,便劝他说:“江东的土地比起中原虽然小了点,但也有千里面积,人口数十万人,足以让你做王了,请大王赶紧过江,这里只有我有一只船,汉军过来,就没办法渡江了。”

如果项羽听了亭长的话,渡过江去,也就平安无事了,可他此刻却改变了主意,放弃渡江,理由是无脸见江东父老,这真是书生气十足。在这点上,后人说项羽不懂“厚黑学”,面对危险是脸皮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如果是今人,肯定就过江去了。可项羽不,他让亭长把他的乌骓马先渡过江去,自己挥剑与追赶来的汉兵奋勇拼杀。在拼杀中,他忽然看见过去跟随自己的小老乡吕马童,现在,已被刘帮封了官,也在追他的汉兵里,照讲,遇到这样的判徒,就应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拚个你死我活的。可项羽却对吕马童说,我听说汉军用千万两黄金和封万户侯来悬赏我的首级,我就送你个人情吧。说完自刎。吕马童和手下数十人,分割了项羽的尸体,一路兴高采烈地回去邀功请赏去了,一代项王至此落下悲剧的帷幕。项羽用自己的头颅,鄙视了胜者为王的汉军,殉难了战死的八千江南子弟,殉难了对自己忠诚的爱妻虞姬,保存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项羽死后,人们在这个高坡上为他建了一座霸王祠,为他塑了一尊霸王相,尊他为项王菩萨,在祠内还建了一个衣冠冢。

一个人死了,也许就盖棺定论了,但项羽不同,项羽的身后,传说和惋惜不断。

南宋时,和州人杜默,屡屡科举不中,有一次,他来到项王庙,烧香磕头之后,便来到项羽塑像前,搂着他的脖子,面对着项王的面,大声说道:“许多英雄能征善战,但却如大王一样得不到天下,许多人把文章写得像杜默一样好,却考试不取做不了官,我们俩的遭遇好像啊!”说完,他泪如泉涌,放声大哭,发泄心中的不满。看庙的人,怕他乱说而获罪,强行把他扶出了庙,杜默边哭边回头看项王的塑像。送完杜默回来,再看项王的塑像,发现项王的眼睛也流下两串泪水。这个传说多么美好,一个愤世嫉俗的书生,在世间找不到知已,只有来找项羽,两个不得志的人,惺惺相惜,令人慨叹,也给项羽增加了人性色彩。

千百年来,项羽的悲剧,引起“无数英雄竞折腰”,自唐代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为此题诗作画无数,如孟郊、杜牧、李贺、陆游、李清照等。项羽的庙宇矗立在荒野的江边,江水如时光日夜流淌,英雄已去,江山依旧,不禁令人感慨万千,他们或是拈须思古,或是仰天长啸,悲英雄之未路,惜英雄之骨气。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杜牧的题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为项羽,身后事,任由人去凭说了,只是他没有死,他活在这些文字里。

“我要讲的自然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叫项羽,这个名字怎么看都像个诗人,其实自己早就觉得是个诗人了,但没有人相信。”这是著名作家潘军在以项羽为原型写作的小说《重瞳》中开头的一句,我在读这篇小说时,这句话一下子与我心中的项羽相呼应。在历史学家眼里,项羽可能是“虽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但在我的心里,项羽的所作所为,比较浪漫,即使是死到临头,没有呼天抢地,而是把头割了许给吕马童,多么浪漫的英雄主义,这只有诗人才能做出,项羽虽然征战沙场,人生从辉煌的顶峰,走到失败的低谷,但仍不失任情率性,洒脱超俗,胸中溢满逸气。

在没来和县之前,关于项羽的故事和后代文人的诗词,我都烂熟于心了,我想有机会一定要去霸王祠看看,寻找一下乌江,看看这是一条什么江,让英雄停住了脚步,发出了无脸见江东父老的感叹。

今春,我随“安徽知名媒体人眼中的和县”采风一行来到和县,第二天,我们来霸王祠参观,霸王祠坐落在凤凰山上,山不高,与土地几乎处在同一地平线上,祠内有一尊项羽的塑像,项羽身披大麾,戴着头盔,左手握刀,右手握拳,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一副大王气概,塑像上面悬一块匾额,上书“叱咤风云”四个大字。我凝视着眼前的塑像,《史记》里的项羽,《后汉书》里的项羽和众多诗词传说中的项羽,反复在我的脑中涌出,但与眼前的塑像一对应,又恍若隔世。走出霸王祠,我站在门前高高的台阶上,极目处,是一片农田,由于现在农民都外出打工了,田地里多是荒芜的,不远处有一座村庄,几座房子前围绕着一排高高低低的树木,虽然季节已进入初春,但大地上还是一片严寒,由于天阴,天空下到处是灰蒙蒙的,霸王祠红色的围墙在一片苍松翠柏里呈现出一些庄严肃穆。据史料记载,霸王祠当年就建在乌江的边上,现在乌江在哪里?我问身边的导游,导游用手指着前面的一片农田说,这里过去就是乌江(乌江是长江的一段),后来,长江改道了,乌江也就东移了。

我凝视着眼前这片平展的土地,真的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年项羽不肯过的江,如今已是一片桑田。英雄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慨。

2014-3-9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谈现代意识
后一篇:神枫(散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