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献词
(2014-02-07 09:18:53)新年献词
——编辑手记之二
记得我去上鲁院,在向大家介绍我是来自清明杂志社的时候,当时身任鲁院副院长,如今是人民文学主编的施战军老师说,哦,清明,好杂志,中国中青年作家大都从上面走过。这是文学界的上层人士对《清明》的定位,很准确,我听了很高兴。
《清明》是创刊于1979年,是当时少有的大型文学刊物之一,在文学热的年代,与当时的收获、十月、当代,并称为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后来,地位有些下降了,但《清明》在文学界还是有影响的,转载率高,获奖率高等,许多人都知道《清明》,但往往以为是北京、上海的,就像许多人都知道黄山,往往误认为黄山是浙江或江苏的一样。
有一些大刊定位是面对那些成名了的、著名的作家的,《清明》似乎够不着,因为稿费不高,中等吧,地域限制,是安徽的刊物,不是北京上海的刊物,约不来他们的稿子。因此,我们就把作者定位在中青年作家上,多少年来,也确实是这样,许多后来有名气的作者,他们最先都在《清明》上发过作品。比如这些年来,经我手里从自然来稿中提出来发表的作者就不下几十人,他们有的后来就上路子了。好稿子,编辑看到眼睛会有亮光的,会打电话过去的,会探讨修改意见的,会自掏腰包招待的。这些年来,我就是这样满腔热情地为作者服务的。
有几位现在正走红的作家,记得当初他们给我寄稿子的时候,他们说,许多行家都向他们推荐《清明》,可见《清明》在行当中的影响。
在这里,我要向这些年给我支持的作家们表示感谢,他们把手中的好稿子给了我,凝结着深厚的感情。
有些作者从《清明》上走出去了,稿子也很少给《清明》了,这我们理解,因为人往高处走。人家一年来,辛辛苦苦地写几篇稿子,谁不想往稿费多的地方投,谁不想往所谓的“大刊”上投。
有些作者,过去他们口口声声地喊老师(其实老师不老师无所谓,与喊老赵一样,只是一个称呼),但后来他们就不喊了,给人有脸一阔就变了的感觉,这样不好。有一次,我打电话给小A约稿,小A过去在我这儿发过不少稿子,我们还没见过面,过去他接我的电话都是很客气,但这次他接我的电话只是嗯嗯的,没有了往日的热情,仿佛很陌生。做了这么多年的编辑,像这样作品和人品记永远对不上号的,我已见怪不怪了。
但《清明》,仍然有一批又一批作者带着逼人的锐气在上面呈现出来,虽然他们现在的名字还是陌生了,但他们一定会向前面成长起来的作家一样,有一天也会名满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