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武魂

(2020-02-11 14:56:38)
分类: 雪漠作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武魂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武魂

4

 

我为真正的武魂而疼痛。

 

武,止戈为武。跟一般人理解的恰恰相反,武的宗旨不在于动用武力,而在于有一种能力,止息兵戈战事。学武之人的最高德行和能力,是在拿起武器之前,学会放下武器;是在战胜别人之先,战胜自己。

 

我小时候跟着师父学武的时候,师父也说过类似的话,学武不是让一个人有横行天下的资本,而是要磨炼自己的身心,除非为了保护他人,切不可动手伤人。所以,虽然我年轻时功夫很好,但我从未对任何人显示过“霸道”,相反,很多人都把我看成一个白面书生。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历史上的脸谱形象,都是柔善而平和的,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缺乏尚武的精神。以我的家乡凉州为中国的缩影,你就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历史上,凉州民风强悍,习武成风,由来已久。凉州是西部武林的铁门槛。在明清数百年间,内地拳师通往新疆的途中,凉州是绕不过去的一站,很多拳师就被挡在了凉州。小说中的齐飞卿、陆富基、董利文、牛拐爷等,都是武林高手,都有着真实的生活原形。他们练就的或传承的诸多绝活,如大悲掌等,也都首次在本书中披露。

 

在《凉州词》中,我写到的董利文、牛拐爷、畅高林等人,都有着真实的生活原型。他们练就或传承的诸多绝活,如大悲掌等,也都是秘而不宣的绝学,连武林中人也未必知晓。像牛拐爷的鞭杆,非常有名,一生中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我小时候练武的时候,就学过牛拐爷家中的鞭杆。

 

但他们依然有着和善的面目,有着谦和的心。武术,是他们的拿手本领,而武德,才是他们内心的准则。如此,你就能明白,为何一个尚武成风的地方,却同时也是一个鲜有暴动、稳定安宁的地方。

 

为什么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武魂。

 

它是一个人的血性,一种生命力蓬勃强旺的宣示。你看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们,如果不是大人的限制,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尽情释放活力,一定是整天跑跑跳跳停不下来的。那是生命力勃发的自然表现,是身心的自然需要。而且他们是不知道害怕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孩子的天然心性中,还不知道害怕。这种无畏的性情,善于引导,就会成为一种积极正向的血性,遇强不怕,遇弱不欺。一个人真正的强健,从来都是身心俱强,而习武,就能起到强健身心的作用。

 

我自幼习武,上中学时,我就是校武术队队长。上高中上师范时,我就跟凉州著名的拳师贺万义习武。此后多年,每天苦修流行于凉州的诸般武功。因为我习武,给我带来了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还将我带进了一个武林世界。参加工作后,我就在当地的学校里成立了武术队,进行教学。同时,我参访了省内外的诸多拳师,学习了诸多西部拳种。这种爱好,我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五十岁之后,我仍采访许多著名的拳师,像僧岳门的掌门刘祖平、何氏八门拳掌门何占明先生等,察其精要,诉诸文字,以期能传之后世。我虽没成为一代武林宗师,但尚武精神早已入心。我曾写打油诗说:“少小习武草上飞,老大已成雪里椎。武术虽是世间法,练到极致也洞微。”有人说,我的文字中渗透着一股独有的“雪漠气”,也许就有武之魂魄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武魂,有了血性,就有了一种强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给予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原动力。和平时期,它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世界,即使遇到外敌,也能够坚强不屈,抵御外侮,护佑民众。历史的飓风吹不散它的血性和武魂,也吹不折它的精神脊梁。

 

华夏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刚柔并济、文武兼备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仅仅是个“礼仪之邦”,而缺乏血性和强旺的生命力,缺乏武魂,就不可能将我们的文明延续至今。汉、唐两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有历史学家认为其原因就在于那是中国人最有血性的时代,生命力强旺,能友好地与和平者相处,也能毫不手软地制服敢于来犯者。爱好和平,也敢于捍卫和平。我本来还想说一说古罗马帝国和日本,因为他们的帝国王权存续时间也很长,因为他们也尚武,也有强大的武魂,但他们武魂与武德是失衡的状态,走向了大举扩张的道路,用武力给其他生活在和平中的人,带去了血腥和灾难。所以,过于迷信武力者,也便尝到了武力反噬的苦果。

 

尚武并不等于好斗。

 (待续)


选自:武魂与疼痛——《凉州词》创作谈(上)雪漠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征文大赛】“我读《凉州词》”全国有奖征文征集活动开始了

http://www.xuemo.cn/show.asp?id=208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