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2013-11-28 15:19:23)
标签:
语用型教学模式与策略 |
分类: 案例分析 |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鲤南中心小学
《将相和》是一篇老课文了,在福州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有幸听到林老师的一节课,让人印象深刻。
【案例描述】
【片段一】课前活动,接受挑战。
师:五千年的历史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评价语,猜历史人物。
西楚霸王,一世英雄。(项羽)
蜀汉君王,三顾茅庐。(刘备)
吞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
惨遭宫刑,忍辱著史。(司马迁)
师:这是谁?他和谁矛盾最深,为什么产生矛盾?
【片段二】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大屏幕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指名两位朗读,评议两个人物的语气。
师:默读,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
师:从这段中看出蔺相如胆小怕事,廉颇小鸡肚肠,你们同意吗?(生异口同声回答不同意。)
师:那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默读课文,用“
【片段三】
师:这么长的文章,一下子就能让人读出人物性格,可见作者之高明,你觉得技巧在哪?
师:如果不写廉颇,只写蔺相如,可以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廉颇对蔺相如的误解,到后来的矛盾化解,突出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胸怀。
师:如果不写赵王、秦王,行吗?
生:不行。因为秦王要赵国的和氏璧,赵王不想给,才引出了这些故事。
师小结:这篇课文正是用矛盾冲突来凸显人物性格。
【片段四】
阅读链接《破釜沉舟》
师:这篇文章也是,默读,抓住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哪些句子写出了矛盾冲突,用“
【案例分析】
《将相和》是一篇长文,课堂上,林老师另辟蹊径,巧妙设计,以矛盾冲突作为主线,板块式推进,一环紧扣一环,把课文内容串下来,做到了长文短教,老文新教。
课前活动为矛盾冲突做了铺垫。接着上课伊始,林老师首先出示课文结尾处廉颇与蔺相如的话,让学生反复读,在“矛盾”利用中引发问题:从这段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胆小怕事、廉颇小肚鸡肠,你们同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林教师敏锐地发现读本中的思维冲突点,让其成为导读过程中的一抹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亮光,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更能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其思维火花。于是,林老师顺势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廉颇的言行,在旁边写批注,自由汇报。这一设计,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生揪住了“要害”,就是两人的矛盾,再在矛盾冲突中感悟到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小结表达方法:用矛盾冲突来凸显人物性格。最后在课尾处把矛盾冲突的方法迁移练习。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但细想过程,自己还存在一些疑惑:“矛盾冲突”这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在五年级提出,是否符合学段目标?而且语文教学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并不能学什么马上用什么。综上原因,链接的《破釜沉舟》一文,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不理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