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思考
(2013-11-28 15:05:54)
标签:
语用型教学模式与策略 |
分类: 案例分析 |
深度解读
——《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思考
鲤南中心小学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地方,是生命拔节的道场。种种不可控、不可抗的因素都会从天而降,撞击着预设的教学弧线。教师如何凭淡定、从容的感觉仔细地追求恬淡静美的教学细节,潜心会文,让自己全身心地引导学生精读细品,感悟体情,全面达到课文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以《桂花雨》为例来浅析。
案例再现
片段一
师:你从“这里的桂花雨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感悟到了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没有反应)
师:“这里的桂花”是怎么样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生:“离家乡不远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这句话写出了杭州花的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生又一次低头寻找、圈画、交流)
师:那么家乡的桂花又是怎么样的?请你再找一找具体的句子。(生再次低头苦苦搜寻、圈画)
片段二
师: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生答:第六自然段)
师:那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表现作者摇花时的快乐吧!(生齐读,比较整齐,但那份快乐似乎没有。)
师:你觉得哪些词可以表现快乐?(生有的说“可乐了”,有的说“使劲”,有的说“满头满身”)
师:“满头满身”是怎样的?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满头满身”的经历?(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过了好久有一生举手······)
师:那就请你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摇花之乐表现得荡然无存)
师:哪个同学能把快乐读出来?(巡视四周,无人举手,遂抽一生朗读)
师:你们满意他的朗读吗?能提些朗读的建议吗?(众生低垂着头,似乎很难作出判断······)
经历了如此的课堂之旅后,我大失所望,学生不但丝毫感受不到那份摇花的快乐,而且整个课堂死寂、沉闷,学生始终处于那种被动的状态中,一路由我牵引着······,我隐约感觉到我的设计有些问题。
案例分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须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上述案例在没有留足时空让学生细读深悟,只穷追不舍地一个劲地问。为此,我陷入了深思: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成了当今课改的主流,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了教学研讨的热点。在学生并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感知,只是做了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的理解,因此才会有如此低调的交流和肤浅的体会,导致课堂上只有教师死板的问号和学生僵硬的答话,不见应有的灵动、有效的师生“对话”。
应对策略
指导学生尽情朗读,引导学生品味、咀嚼
词句,在此基础上反复含英咀华,让学生“徜徉在领会语言之途”,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挖掘内涵,感悟真情,才能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花美花香。于是,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修改:
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指导朗读。
又出示“这下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要读出喜悦的语气)
师:摇花真乐,为什么要摇花呢?
生:因为花太香了,太迷人了。要制花茶,做花糕,要送人。
师:找出文中花香的句子,读一读。(生读)
师:刚才大家找的句子确定能反映家乡的桂花香甜,但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个句子,想想:母亲夸花香的话真的仅仅是说家乡的花特别香吗?
(生读后纷纷举手)
生:这句话是在表达她对家乡桂花的情意!
生:这句话是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情意!
生:这句话表达了她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思乡之情!
师:对,正是母亲对家乡的留恋,桂花的香味才让她如此陶醉啊!
师:好美,好香、好多的花啊!所以我喊着——生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快乐地喊呀——生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美丽的画面,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得入情入境。
教后反思:
暂时的放弃,适度的妥协,及时的转身,及时的更改,正是一种举重若轻,以静制动的智慧和境界。放弃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对完美真实的心灵皈依。经过一场桂花雨的洗礼后,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沉入文本,潜心会文,深度解读,真心品悟,才能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芳香四溢。
1、
课堂中有个大转折,在感悟文本不深入时改变原来的计划。阅读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程,是有效感悟文本的保证。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阅读的起始,沉静入思是教学的深入,激情洋溢的回答是语文阅读的延伸和提高。课堂上有动有静,有读有思,张弛有度,才能提高阅读水平,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2、
“移情体验”是德育课堂常用的方法。其实语文教学也适合训练学生自主运用“移情”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潜入文本,全方位地感受文本,方能感知文本的“冷暖”。入选小学课文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上述案例的“摇”、“满身满头”“芳香四溢”,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必能使学生领悟作者那份对家乡怀念和无比挚爱的真情。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体察真情。
3、
好语无需多,一句牵全文。阅读教学不应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教师要学会相机筛选、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例如前面课例的“摇花乐”和“母亲夸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香”那两段作为教学的侧重点,也就是真情表露的关键片段,让学生细品慢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空,潜心会文,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层层推进,使教学环节丝丝相扣,浑然一体。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穿行于字里行间,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读进来,想开去”,再则应通过朗读,以声传情,产生共振,把抽象的文字活化成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动真心,在半厚深邃的朗读中滋养文本灵动的生命。
4、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由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组成的。教学前,教师应选准最能体现情感的锦词丽句,精读这些词句,并对疑难处进行扫清障碍地消除,决不能生吞活剥,像还没煮烂的骨头让学生咬,怎能品出味来?例上述案例的前两个片段,学生还没对文本解读,对文本中的好词还没品味,对阅读途中的障碍物还未消除,就急着提问题,促其成。导致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以然。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特点的关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往往不到位,或者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不应回避现实,而应组织、引导学生去理解、探讨,去深入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意思,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深入,让课堂效果更明显。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组织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点燃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让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