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块牌子”是基层政府的无奈和抗争
(2013-11-29 18:40:02)
标签:
社区34块牌子无奈抗争讽刺杂谈 |
据记者了解,新伟社区共有15名工作人员,若按34块牌子来分配,每人能分到2.2块!就从这个数字看,这些牌子的确“都是虚的”,主要是为了“忽悠”上级检查而挂的,因此我们不能更多的责怪这个可怜的新伟社区,这不但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而且是一种避免更大劳民伤财行为的一种智慧呢!
20年前,基层乡政府官员们的嘴里就常挂着这样一句话:“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都想穿过这一个针眼,不中啊”。现在城市社区基本上和农场乡镇政府一样了。斗门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多年来政府一直在说权力下放,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把职责下放,权力却一点没有,以前居委会的主要工作还是配合搞计生,工作人员也基本是大妈,现在几乎镇一级政府有的居委会都有了,由于工作太多还是很难都做好。”
原因很清楚了,上面无论是哪个机构,他们要落实自己的工作,自己都无法亲自去做,所以必须想办法通过基层行政机构去做。于是上面的许多“条条”机构,都给社区下发一个“有牌子、有专职人员、有固定场所、有配套资金和设施”这样的“达标”文件。想想看,如果社区都严格按照上面的都要去做,那还了得?那得多少人、多少房子?得花多少钱?根本无法满足!
好在直接分管社区的官员们也大致知道这种情况,为了应付他们的那个上级,于是就和社区管理人员一起,研究、设计、开发出这种“一间办公室外挂几十个牌子”的好办法——上级来检查某项工作时,就挂上相关的那块牌子,好像真的是专用似的。当地居民们也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但他们不会去较真,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如果都搞成真的,吃亏的就是居民;而且这类假东西比比皆是,见多不怪,他们早已习惯了!
可见,这种“牌子成堆”的做法,不但是一种无奈,而且是一种对形式主义的忽悠、讽刺和抗争。其实,社区的事情很多很杂很具体,各有独特的“社情”,上面的人很难了解清楚,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做事无巨细的微观上的管理,国家只需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剩下的,就让社区的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吧!这样,上面也轻松了,居民也乐意了,这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