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及时借鉴 少走弯路
(2011-03-18 18:04:00)
标签:
抗震:汲取教训少走弯路杂谈 |
岳建国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州市地震办公室副主任洪建双告诉记者,广州目前已建成五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大约可容纳20万人食宿生活。此外,在建的应急避难场所还有两个,建成后约可容纳30万人避难。洪建双告诉记者,广州“十二五”期间至少再建34个应急避难场所。
日本大地震的破坏力仍在延伸和持续,日本以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处在巨大的震惊和痛苦之中。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日本人及整个人类没有被吓倒,没有绝望,而是以前所未有的团结、互助、智慧和能力,同这场特大地震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较量。更让我们感到安慰的,是日本人应对地震灾害的先进经验,也因这场大地震的“检验”开始被其他国家认可和借鉴,广州市有关部门提出“十二五”期间再建34个应急避难场所这则消息就是证明。要知道,以最快的速度汲取地震的经验教训,是战胜下一场特大地震的最有效的武器。
这场地震还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及时地汲取经验教训,即使是特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也能成为人类加强互信、互助、团结、和平的催化剂。一段时间来,中国和日本政府、俄罗斯和日本政府之间都发生了外交争端,但日本地震一发生,中国和俄罗斯立刻向日本人民表示同情,并愿意提供帮助。中国政府立刻向日本灾区派出医疗队,首批救灾物资已经运抵日本。为什么?就因为人类不但拥有天然的同情心,更懂得“团结的人越多、共度难关的力量就越大”这个逻辑和共识。仅凭这一点,人类就不会被灾害压垮。
历史也反复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汲取教训,自然灾害就会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人不一定能够“胜天”,但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和消除某些天灾的破坏力,甚至让它为人类服务。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洪水的泛滥肆虐促使人类发明了水库,大范围流行的致命病毒让人类找到了青霉素,无常的灾害天气让人类有了越来越准确的天气预报等等。而新的技术一旦发明,就不限于战胜自然灾害,其往往会被运用到其他造福人类的领域之中。比如建造水库,早已不止是为了防洪,而且要用它灌溉、发电、交通、旅游、改善局部气候等。
日本刚刚发生的地震也告诉我们,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加强。我们看到,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对大地震的成因、爆发过程、破坏方式都有了更及时、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这必然会对地震的预警、对提高建造物的抗震性能、对如何快速展开更有效的救灾,提供新的的参考和思路。信息技术的发达,还让局部地区应对天灾的成功经验,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世界,迅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智慧和共同财富。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达,人类战胜地震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云南也刚刚发生了一场地震。面对地震,我们不能被它的残忍、无情所吓倒,而是要尽快地汲取它的经验和教训。虽然有许多无辜的人在地震中死去了,但怀念他们的最好方式,是不悲观、不泄气,不丧气,是用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充分汲取世界各地的经验教训,研发出更快的预警系统,建造出更坚固的住房和更多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努力让地震发生后的逃生行动更有效,让政府的救援行动更快捷,把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