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保一体化能解决许多社会难题
(2011-03-03 23:20:57)
标签:
城乡社保一体化解决社会难题杂谈 |
据报道,农工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已经被列为今年的政协“一号提案”。因为有关部门往往会结合当年的经济社会形势进行磋商,进而确定该年的“一号提案”,故历年来的“一号”都是判断全年政策走向的重要方向标,具有特殊的意义。
农工党中央在《建议》中指出,健全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均衡器,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这正是他们提交这件提案的目的。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社会不公是城乡分治以及由此引发的城乡差别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而最能体现这些差别和差距的,就是拥有城市户籍的群体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失业等方面,享有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而收入本来就很低的农民群体和其他自由职业者却不能享有这些保障或者保障力度很小。这也是现今不少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如果“城乡社保一体化”能变成现实,则能从根源上解决公民身份不平等这一重大问题,并引发出一连串良性的连锁效应。
比如分配公平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问题。目前收入水平较高、收入增长幅度较快的群体,享有可靠社会保障的人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除了工资高、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之外,还因为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把部分收入用于再投资,而不是像农民们那样存入银行,由此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比如长期困扰我们的城市户籍门槛问题。众所周知,那些希望取得城市户籍的外来人员,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看中附带在户籍背后的社会保障,而城里人不放开户籍,恰恰也是不想让他们享有或者负担不起这个保障,如果城乡社保实现了一体化,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比如农民看病难、一人生大病导致倾家荡产问题,就因为可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医疗保障而不成为问题;比如因户籍问题而引发的留守儿童、高考移民、省市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线悬殊等教育不公、底层青年上升渠道狭隘等问题,也会因户籍问题的消失而得到缓解;比如公众抱怨的垄断福利问题,如果全社会都享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个问题就会变得不再那么显眼;比如高房价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享有可靠社会保障的群体不但收入较高,而且享有住房补贴和公积金,导致他们购房能力过高,如果其他群体也有这样的住房福利,就会出现“高房价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那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了;比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敢花钱的问题;比如人才流动性不足问题;比如拉动内需、为越来规模越大的城市工业品生存能力寻找出路问题,比如保障社会稳定和谐问题等,都会因城乡社保一体化而获益。
农工党中央之所以提交这个提案,有关部门之所以把它列为一号提案,既表现了委员们的责任感,也反映了全国公众对社保公平和社会和谐的期盼,更与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达成共识,采纳这一建议。当然,要马上做到这些还有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时基层政府财政收入普遍不高,一些地方的社保还是空白等。但是,对于这个根源性的改革,为了实现“让每一个人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个理想,非常值得中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即使在其他方面少花一些钱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