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保送生名单,岂能一废了之
(2009-06-10 22:55:41)
标签:
保送生省级优秀学生官员腐败纪检检察杂谈 |
□岳建国
2009年初,有媒体公布了过去3年来吉林省松原市10名以省级优秀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家长名单(全市3年同类保送生一共13名),其中绝大多数是领导干部,如时任吉林省招生办主任的李文秀的孩子前年被保送到了中国政法大学。6月8日,松原市委宣传部的郑双向告诉记者,目前,负有责任的李文秀和乾安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都被停职,教育局副局长被追究刑事责任。2009年的保送生名单完全是重新决定的,原来的名单里有很多领导干部子女,现在只有一名财政局副局长的孩子,但这个学生本身非常优秀,完全符合保送条件。(见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在所有的保送生资格中,“省级优秀学生”由于不用参加任何考试而最具弹性,即“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因而成为地下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其结果当然是“官民相争权者胜”,松原市的情况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对于利用权力公然践踏教育公平的恶劣行径受到停职等查处,松原市勉强算是给公众了一个交代。可报道中又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对于“拥有很多领导干部子女”的2009年保送生名单,该市只是一废了之,并不追查名单背后的猫腻。笔者认为,如此轻松地让名单中那些已经做了大量违法违规勾当的家长官员们平安抽身,必将给其他官员们“最坏的结果也无非就是个作废” 这样一个暗示,这等于是在鼓励其他官员继续觑睨今后的省级优秀学生评定资格,给来年的保送生推荐工作埋下极大的隐患。
这个“2009年保送生名单”,显然是一个经过反复较量、淘汰后形成的最终名单;也就是说,名单上的每一个人名,都像“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一样,通过了选拔关、推荐关、考察关、审核关和审批关,腐败的基本程序都已经完成,如果不是媒体的曝光,所有人都已经被高校录取了。既然绝大多数都被废了,那显然是假的省级优秀学生,那么,这明显是一个破坏高考的严重舞弊事件,以护法、执法、维护公平为职业的各级纪检、检察部门,理应把这个名单看成是一封举报信,立即介入这个取证容易、侦破成本低、社会效果好的案子,对该名单中每一个学生的家长展开调查,看他们打通这些关节时,是利用行贿还是利用亲属关系,是找领导打招呼还是领导要求下属这样做;要调查负责各级把关签字的官员,问他们为什么乱开绿灯,动机何在。一旦发现他们存在徇私枉法的行为,坚决依法处理。可是,纪检、检察部门没有这样做。于是,教育主管部门自己把自己制造的名单改一改,整个事件就就彻底完结了。
那么,纪检、检察部门为何不主动介入呢?我们不能不进行这样的猜想:一、这个名单的形成,教育主管部门起到了“枢纽”的作用,他们不愿主动向纪检、检察部门举报;二、这个名单上肯定有许多重要官员的名字,纪检、检察部门或者惹不起他们,或者故意放他们一马,落下日后“交换人情”的机会;三、这些家长官员们觉察到事情即将败露时,已经进行了种种公关行动,使纪检、检察部门或自愿或不得不做壁上观;四、某些主要领导不让追查此事--这是个由一串一串小窝案组成的一个大连环案,曝光后可能烂掉许多官场,影响自己的政绩。但是,无论是其中哪一条起了主要作用,我们都期望把这个名单好好过滤一遍,为了严肃法纪,为了政府形象,更是为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