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新闻联播》才能告别不苟言笑
(2009-06-09 17:22:04)
标签:
新闻联播严肃不苟言笑自信互动文化 |
□岳建国
日前参加央视关于新闻节目改版研讨会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向媒体透露,作为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将对“严肃紧张有余、活泼不足、拘谨、不苟言笑”的“传统面孔”进行改革,“要做得亲民一点”,“与老百姓更贴近”,“领导人活动情况的报道将减少到很低的程度”,“将会增加舆论监督和批评的内容”,“央视希望通过此举尽可能多地掌握舆论影响力”。(见6月9日人民网、6月8日《广州日报》)
这则消息有点让人出乎预料,如果这样的改革真的付诸实施,那我将会看到一个可能出现的变化,就是《新闻联播》的“表情”将变得更加自信,其收视率将因此而有所增高。
喻国明使用的“严肃、活泼、拘谨、不苟言笑”这些词语,谈的都是“面孔”或“表情”层面的事情,但要对这些“表情”进行改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些“表情”源于节目内容的“表情”――当一条新闻本身就因为价值不大而显得不生动、不活泼、不能调动人的情绪时,播音员怎不“拘禁、不苟言笑”呢?可见,改革节目内容才是变换节目“表情”的基本前提。
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某个普通人来说,如果他整天都是以“严肃、拘谨、不苟言笑”的表情示人,那会是什么结果?最最起码的,就是他不能对周围的人及社会产生应有的影响力(收视率),因为让人愉悦才是思想传播的最佳通道。这个人为啥会有这样的表情?分析起来,我们最终会发现这个人主要是不够自信,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活泼、坦荡、大方、幽默的表情只能产生于与他人平等的连续的互动之中,而这种平等互动则需要充分的自信,如果一个人总是不习惯或者不想处于这种互动之中,那显然是缺乏自信。一个人是这样,《新闻联播》“传统表情”的来源也可能是这样。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新闻联播》的“表情”将会因即将实施的改革而变得更加自信。
比如“领导人活动情况的报道将减少到很低的程度”这个改革,就会因平等而增强节目和观众的互动性――让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节目中占据更多的时间,那就会改变普通人经常在电视上看领导人,而领导人却很少通过电视看普通人的局面,就会使官方和公众的话语权进行生动、丰富的展示和碰撞;比如,新闻联播“将会增加舆论监督和批评的内容”,这则是节目和公众在更高境界之上的一种互动,因为舆论监督的的主体是权力,这样的节目就能表现出政府的坦荡胸怀,就会与积极参与舆论监督的公众“志趣相投”、“一拍即合”,就会引发更深刻、更宽泛和更持续的互动。当《新闻联播》因这样的互动而成为观众的好朋友时,他就不会、不想也不能再长期绷着一幅“拘谨、不苟言笑”的“表情”了!
期望《新闻联播》早日告别“传统表情”,把更加自信的面孔展示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