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关于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2016-09-21 17:36:50)
标签:
时评 |
《七月与安生》,看前以为是爱情剧,看时以为是友情剧,看完发现是人生剧。
三个维度阐释,最触动我的是关于人生的更多可能。乖乖女心里,住着一颗渴望流浪的心;流浪女心里,住着一个对于稳定生活的向往。
经历,将我们束在某种轨道当中,挣脱,不易。昨夜看完电影,除了对于周冬雨演技的意外,闯入脑海的,是《鞋匠人生》与《偷影子的人》,此二者的另外人生,显得更戏剧甚至虚假,而七月与安生创造的可能,显得更为可能。
多少人无法也不敢释放另一种可能,最近与团队两位才俊话别时,听到“四十岁之前再闯一回”的话语,我都再无力挽留,只有深深的祝愿。
这两天听喜马拉雅,吴京说不怕从零开始,80岁的王德顺说做追求自由的亡命徒。或许,并不是成名后的高调。因为他们这么做了,才成名成功。比如79岁的王德顺走红,没有人注意他一部哑剧演10年,50岁告别体制做北漂。
下午翻看了笔记本,再次看到记录郎永淳的那一句话:不希望自己做40岁已经死了,80岁才被埋掉那样的人……
经历,将我们束在某种轨道当中,挣脱,不易。昨夜看完电影,除了对于周冬雨演技的意外,闯入脑海的,是《鞋匠人生》与《偷影子的人》,此二者的另外人生,显得更戏剧甚至虚假,而七月与安生创造的可能,显得更为可能。
多少人无法也不敢释放另一种可能,最近与团队两位才俊话别时,听到“四十岁之前再闯一回”的话语,我都再无力挽留,只有深深的祝愿。
这两天听喜马拉雅,吴京说不怕从零开始,80岁的王德顺说做追求自由的亡命徒。或许,并不是成名后的高调。因为他们这么做了,才成名成功。比如79岁的王德顺走红,没有人注意他一部哑剧演10年,50岁告别体制做北漂。
下午翻看了笔记本,再次看到记录郎永淳的那一句话:不希望自己做40岁已经死了,80岁才被埋掉那样的人……
前一篇:法治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