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段子折射的“跑偏感觉”(当下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2013-02-05 10:27:43)最近热闹的事儿比较多,有“好事者”编了个段子,广为传播:房姐事件,抓几个办证的;深圳飙车案,抓几个比亚迪造车的;动车追尾,抓几个学程序的;上海大火,抓几个装修的;三鹿害人,抓几个养牛的;重庆官淫乱,抓几个陪睡的;官员奢侈,抓几个吃盖浇饭没吃完土豆丝的……北京空气污染,听说要抓几个放屁的?
段子虽俗,折射人心。打小上语文课就强调看文章要抓“中心思想”,把这段子拉出来抓一抓,本段子的精神实质无外乎“跑偏”二字:很多事,抓来抓去,管来管去,都涉嫌“避重就轻”,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真正的大鳄虚晃一枪,躲闪过去,揪出来当替罪羊的,总是一些小鱼小虾。段子里的话可能说的有点简单、甚至偏颇,但大家有种这种感觉,就不是小事情,小沈阳裤子穿跑偏了无关紧要,还可以博大家一笑;这么多公共事件涉嫌“跑偏”,就不那么可笑了。偏着跑的太久远了,什么严肃事件都有了儿戏感,社会道义岂不要遭受现实的戏耍?
大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究其根源,无外乎有些社会积弊确实复杂,偶尔冒出一个,就能牵出一河滩的附带产品,而这些矛盾化解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么要得罪一些权贵,要么要触及一些体制,要么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于是,主事者经常缺少直面现实、刮骨疗毒的勇气;缺少抓主要矛盾、啃硬骨头的决心,总想着摁下葫芦不管瓢,能混过一段是一段。为了显示对舆论还比较重视,总还要做出一些样子,于是舞动长枪长矛,面对“劲敌”虚晃一下,跑偏而去,交差而已。
段子虽“偏”,却是无力P民对现实的痛斥批判。就拿空气污染来说,谁都知道这是多年粗放发展欠的帐,要解决会触动汽车工业、会对很多重污染行业做大手术,勇气不足、魄力不够,只能希望老天爷来点小风,吹走阴霾好交差。治乱本需要重典,现在对很多责任方却总是显示“恩典”。网民觉得政府没有抓到点子上,没有啃硬骨头,于是编段子“砸挂”说只能“抓几个放屁”的,无理取闹乎?无奈调侃乎?殷殷期待乎?
任何一次治理跑偏,背后一定会有一串串拿不上台面来讲的“硬骨头”,需要政府认真回应:很多事儿深处的积弊是什么,如何举一反三避免接二连三?到底怎么规划责任机制,避免那么多责任人从重大公共事件中巧妙地金蝉脱壳?有些社会乱象,形成它的原因是什么、治理它又该如何下药?像空气污染这种事,即便不能化解于朝夕之间,也要统筹设计、全面规划,让大家看到治理的路线图、时间表、军令状。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能容忍一次次“跑偏”的。这个段子给我们无数的警示:少找一点理由与借口,扎扎实实做点事,命中靶子,才能建构社会信心;老百姓的“跑偏感觉”消除了,社会治理才能聚精会神走对路、正能量才能一点点聚集起来。当下多少事,莫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