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市人的精神“私奔”——读《去丽江疗伤》

(2012-11-02 10:34:32)
标签:

杂谈

50岁的投资大佬王功权史上最公开的私奔宣言,在微博时代制造了活脱脱的“私奔帝事件”。一时之间,大家可以不问是不是“合伙运作一家新PE”的炒作,可以不掂量在家有妻子前提下这样高调私奔是不是宣扬了错误的价值伦理,这些都没有阻挡一群人对所谓大胆、勇气、洒脱、传奇的“讴歌”。尤其是那首《私奔之歌》——“总是春心对风语,最恨人间累功名。谁见金银成山传万代?千古只贵一片情!……痴情傲金,荣华若土,笑揖红尘舞长空!”——更是遭到疯狂转发的膜拜,博友评价很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味道!
解读这个事儿可以有很多视角,娱乐的,营销的,网络的,无厘头的,都可以。其中一个视角就是:王功权的私奔之举,放置于人们对于“私奔”的想象中,绽放的是挣脱现实束缚、摆脱被动获得洒脱、追求真爱无所顾忌之花,对于早已患了都市病、现代病、理想病、爱情病,并被现实主义严重异化的人们来说,这些都几乎成了只存在于书本小说里的传奇故事,尤其对于50岁的“成功人士”来说,见多了对现实的顺从与服帖,哪见过这等决绝?人就是这样,越是自己没有勇气的时候,就越是会对别人的勇气赞叹有加,佩服不已。
于是就可以发现,宋慕新先生的这本《去丽江疗伤》,奇妙之处,就是挠到了患有严重都市病、理想病、爱情病的现代人的“痒痒处”。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是一个老新闻记者用双脚跑出的“系列深度报道”,是一篇篇记录丽江这个艳遇之都,那些逃离城市归隐于此的人们的曲折故事。为了这个“选题”,作者在2010年的夏天,请了长假,背起行囊,阶段性地放弃对工作、家庭、世俗生活的诸多牵挂,将生命的自由放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开始了在丽江的蛰伏与探访。作者说,这是灵魂深处“吸氧换血”的过程。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则是一组组关于“逃到”丽江并留下来的人们的故事,映照出那些爱自然、爱自由、爱自己的人们曾经的伤痛、今日的决绝、将自己交给丽江之后的生态。
 阅读这些故事,不时地背后流汗。书中人物遭遇到的苦闷、纷扰、困顿,虽有极致,但何尝没有你我之辈的影子?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大家都被这种急剧撕扯出伤口,有被动的,也有自我的,却殊途同归,追求、信仰,都被快节奏的异化所裹挟,越发迷失了幸福的所在,房奴、车奴、孩奴、卡奴……集众奴于一身,我们再也做不了自己的精神主导。但于大多数而言,只能在无尽的哀叹、抱怨中,趁着夜幕里的台灯,自我舔舐着伤口,却没有决绝疗救的勇气从这都市化现代化的游戏中静默而出,除却自己。
这种纠结,成就了今日丽江的位置。这个贴着“艳遇”、“疗伤”标签的地方,以其特别的气场,让那些负伤的孩子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或令人作出决绝的选择,就此告别一种生活模式;或以其为创可贴,映照出自己的疼痛并暂时地将疼痛覆盖。与其说,丽江是一个适合艳遇、适合邂逅、适合发生故事的地方,倒不如说,丽江是一个适合安放所有孤独灵魂的地方。
当触摸着四方街的古朴、拉市海的澄澈、泸沽湖的柔软、玉龙雪山的纯净之时,当坐在幽静的束河小镇某个酒吧里发呆、尝试习得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之时,会获得一种精神的释放,发呆的过程,便也是无限度接近内心的过程。但对于绝大多数到丽江的人来说,彻底告别过去的一切、就此将身心都交到此处,还属于奢望。“白天睡睡觉喝喝茶,夜里唱唱歌喝喝酒”纵然是一种境界,但对于有家有室有工作有尘世牵挂的人来说,像王功权那样高调的私奔宣言并非易事。
事故与故事,刻骨铭心的艳遇,并不是被书写的那样司空见惯,笔者在丽江的经历与心灵体验,似乎也是一类人(甚至是多数人)的代表。探访、流连、留恋,对象并不是真实“艳遇”的她,而是一片土地之上的一种气场,在那里,享受无羁无绊的洒脱,整个下午发呆的意境,以及对听来故事的品读与畅想,都会成为对世俗自我的“私奔”——真实的私奔需要果决的勇气,多数人享受的,是“精神私奔”的体验。
我曾经很费解,为什么二三十岁的小青年,会成为投奔丽江的主力军,那么牵肠挂肚,那么纠结不已?直到后来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一段话,才明了了真相。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当精神面临“死去”威胁的时候,就会迸发一种挣脱的本能,试图努力卸下身上的包裹与结痂,而丽江的精神气质,似乎就在提供这样一个场域所在。
丽江是都市病人的疗养院,是文艺青年的小天堂。而这种价值,显然已经溢出丽江这片土地。不管最终是彻底的“适应现实”,以自我的不断异化换来如鱼得水地收获物质保障,还是彻底跳脱“被时代”的不幸福轨道,免于精神困乏的僵局,丽江都以其包容的恬静与浪漫,营造了猛烈撞击的过程,这就是它的价值。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我们更容易知道自己的精神,哪些需要疗治、滋养,而不是久居鲍鱼之肆不知其臭,反倒看着那些勇敢的“私奔者”是反常的异类。
某种程度上讲,作者记录丽江病人的过程,也未尝不是一个“精神私奔”的过程。采访记录的经历,也是一段精神寻访的故事,尽管作者特别希望自己是一只生活在寺院里的小狗——没有杀戮,没有天敌,没有链锁,没有饥饿,每天自由地跑着,漫山遍野撒着欢儿。可当夏天结束,女儿要开学之时,纵然依依不舍,也只能回到燠热难耐的广州。这样“现实”、“世俗”的选择,比起书中人的“传奇”更有代表性。
感谢作者宋慕新的努力,他让本属于私密甚至被视为小资的“丽江精神之旅”,被放置于读者诸公面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哲学价值。“回望丽江,越发觉得它像一个禅修的导师,指引着我们,在喧闹中找到寂静,在漂泊中重归家园”——“精神的私奔”,或许是更多人能够触摸丽江的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