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个体“没得选择”
(2011-07-27 09:02:11)
标签:
杂谈 |
昨日媒体上,两个名字都带“邵”字的人,引发我们对于个人价值的再思考。
据《都市快报》报道,723动车事故中的“奇迹女孩”小伊伊之所以得以幸存,是因为当地特警坚持原地清理。温州市特警支队长邵曳戎反对“把车厢吊起放到地上清理”的指令,他的理由是:“万一里面有生命呢?你怎么交代?我这么坚持,也有压力的。最后还是坚持住了,指挥部同意我们在原地清理……”正是他基于基本人伦的判断和坚持,才有了“没有生命迹象”结论之下小伊伊的得救。
邵曳戎的“坚持”在网上得到了力顶,网民毫不吝惜地送上了敬意,珠海政协委员陈利浩等人呼吁,支持为邵曳戎记功!也有人联系此前“中国脊梁”的闹剧丑闻,坚称这才是真正的脊梁。而邵曳戎不盲从命令、坚持基于人性判断的选择,也得到网民的省思——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能动辄拿他人或者体制当借口。我们应该看到,个体的良心与道义,绝对不是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即便外在体制或者环境都很糟糕,个体起码可以不做盲从的“帮凶”,只要相信良知、相信道义、能够“独立思考”、有清楚的判断,照样可以很有担当地释放出足够的能量。
这些似乎应该是常识,但我们却不得不出来重温与重申。因为不可否认,以“外在环境”和“他人”做借口自甘堕落的人,在这个社会上仍然很多。同是26日的《广州日报》上就有一则报道:在去年茂名官场“地震”中落马的茂名国土局原局长李劭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过堂,李劭被指控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两项罪名,李劭对此矢口否认,认为都是“分管领导”的错;他还称自己是受茂名市官场大环境的影响,才没能抵住诱惑。“因为官场大环境不好”,“所以难免犯罪”,这样的叙述逻辑与论调,在我们身边,好像也并不鲜见吧?
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这是培育公民社会绕不过去的命题。有时候,个人会被夸得很大,似乎给他一个杠杆,就可以撬动地球;有时候,个人又会被贬损得很小,随随便便就可以“牺牲”,大家只能以“草民”“屁民”之类的词语自嘲。而邵曳戎、李劭的案例对比则再一次昭示:人,终究是有担当的,肯担当,渺小的生命照样可以充满力量,“创造奇迹”;不肯担当,随波逐流,轻则碌碌无为,停留于庸常看客,重则堕落置底,触摸到牢狱之灾。
在一个公民社会得以不断发育的时代,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个体的选择与担当。在这次723事故中,坚守岗位的车乘人员、互相鼓励的乘客、排队献血的市民、用鼠标编制寻人网络的网民……唯有一个个个体的担当,才编织出抚慰人心的力量;莫名其妙的冷漠,才不至于寒彻心骨。我们更期望这是一个“良币驱除劣币”的游戏——那些出于狭隘利益发布莫名命令、为了个人利益不经大脑盲目执行的人,可否对于自己的价值以及手中的权力,做一点更深刻的打量?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是又是这个环境的创造者。在一个充满惯性、带有很多疫病的权力机器面前,是自甘堕落地盲听盲从、贪婪放纵,沦为作恶的帮凶,还是坚守人性与伦理道德,成为“奇迹”的创造者,不要说“我们没得选择”。我们老早就接受教育:世界是创造出来的,奇迹,和牢狱,都是个体创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