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核心观点:动车发生事故,大家都说怪速度太快。其实关键是没有配套的快——火车高速度,但民主决策很慢,管理机制很慢,日常维护水平很慢,快车头拉个慢车箱,脱轨岂不只是时间问题?当务之急不只是削短长板,更需要补齐短板,寻求“协调配套的高速度”。】
7月23日晚发生的动车组D301和D3115追尾车厢脱轨事故,已经造成数百人伤亡,牵挂着国人的心。初步消息称是D3115动车遭到雷击失去动力停车造成追尾,网民们以各种手段联络受伤者与家属,伴随着善后工作的展开,以微博为代表的各种“反思”“追责”“质疑”之声也浮出水面。
由于此前京沪高铁多次发生“趴窝”事故,有铁路站台为了搞“献礼”不惜伤害质量返工,而桥梁坍塌事故也接连发生,于是大家自然地开始了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反思。比较代表性的声音是:正是对于高速度、跨越发展的盲目追求,抛弃了对质量、耐心、监管等“软件”的重视,赶工期、赶进度等做派,使得在硬件方面成绩斐然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隐患——更有甚者断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为“超速发展”集中买单的阶段。
这是必须被高度重视的一种意见。事故发生后有人查阅资料,说法国TGV高速列车30年来在其自身的铁路线上未出现过一起人员死亡事故,其通常会进行6至9个月不搭载乘客的试运营。反观我们,从动车组到高铁,在“需求旺盛”“时间紧迫”等借口之下,哪里还有这等耐性?有的只是信誓旦旦、不负责任的拍胸脯!跃进式发展会带来灾难,昔日我们有过残酷的教训,绝不能够好了伤疤忘了疼。中央这几年强调“科学发展”,要求调低GDP发展目标,“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坚持的就是这种思想。现在的问题是:中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部门、具体的行业,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对高速度的迷信,仍然非常顽固。
理性地讲,对于“高速度”提出反思,并不意味着不再要速度了,毕竟,中国的发展水平与人口基数已经决定,发展速度过慢,也会酿造重重的社会问题,民生也“伤不起”。问题的关键在于——快与慢的分界点在哪里,他们该如何平衡起来?就拿高铁动车来说,盲目的快当然不行,但怎样的速度才算合理?如果管理混乱,机制不佳,即便把当下高速列车全改成普通慢车,就能确保不发生事故吗?高速行驶的列车,是有很多外在保障的,不发育民主力量,不呵护科学决策,不动员社会监督,高速列车难免成为危险所在。
所以,发展速度不可能完全抛弃,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协调配套”的速度。动车发生事故,高铁发生事故,大家都说怪速度。其实不只是速度快,关键是没有配套的快——硬件选择了高速度,但民主决策很慢,管理机制很慢,日常维护水平发展很慢,快车头拉个慢车箱,岂能不脱轨?上项目的时候,“有魄力”的领导者总是能“力排众议”,庞大的社会资源凭借“强权”就调动了起来,等出了问题真需要他负责的时候,他要么丢了权力,要么锒铛入狱,早已经负不起任何责了。票价一涨再涨,管理水平几十年如一日,不理顺机制令其具有市场主体的压力,“老大气魄”怎可能不是问题连连?
世间万物是讲协调而生的,你不讲科学,不讲理性,在哪个环节偷工减料,迟早要在这个环节支付代价——这就是宇宙均衡。这就像“木桶理论”,把最长的木板延伸出去十丈高,就以为能装十丈高的水,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当我们反思这个木桶的时候,不要对最长木板的承受力过于迷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补齐那些短板,寻找到协调平衡的速度。不能是官家迷信长板,坊间忧患短板,鸡同鸭讲,不断撕裂。在这个问题上,知识分子要靠科学、良知有所承担,简单地吹捧“可靠”,吹捧“中国轨道技术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今时今日,情何以堪!
非洲有句谚语:慢一点,让大脑跟得上你的脚步!套用这个逻辑:稳健一点,让软件跟得上硬件的速度!让发展的速度跟得上老百姓的需求!建高铁、架桥梁、修高楼、通公路……所有的发展成就,都不是“让国人沦为试验品”的理由与借口;社会宏观的发展有目标、有终点,每一个追求尊严的个体同样有目标,有终点,不能被撂倒半道上搁浅甚至脱轨。我们这个民族,应该真正懂得从灾难与苦难中汲取到进步的力量,而不是让伤害民众生命与财产的事故真的“频频地发生”。灾难面前,所有人都会心痛,痛定思痛,反思的杠杆探出多少,内心的谦虚守住多少,公共的道德良知坚持多少,快速发展的步伐才能够“稳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