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民十戒书:文学贡献不能算民主创新

(2011-04-13 21:08:33)
标签:

杂谈


4月6日,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召开“四大家”联席会议时,与会干部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该县县委书记罗平烺撰写的《爱民十戒书》。《爱民十戒书》以“爱民”为主题,从“敬民”“亲民”“察民”“利民”“便民”等十个方面,提出了爱民“十戒”。全文十二句,共168个字。当地干部读后纷纷表示,《爱民十戒书》有感而发、情真意切、短小精悍,读来琅琅上口,融警示性、指导性、可读性于一体,抓住了群众工作的“七寸”,写到了群众的心坎上。(4月10日荆楚网)
认真学习罗书记的“爱民十诫”,水平嘛倒也比一般打油诗的水平强点,但要说它好到什么份上,倒实在是没有看出来。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说出什么新东西,不高人一等、不哗众取宠、重视基层走访、多点忧患意识云云,只是将中央素来的主张概括汇总了一下,新瓶装旧酒,并没有多少罗书记的新发明。按说没多少新意本来也不要紧,只是基层工作的一点感悟,与其他官员“共勉”一下嘛,不见得都得是新洞见,但看到当地干部这么激动,表态这么“纷纷”,把这168个字拔高得如同“神论”一般,则未免让人如坐针毡了。尤其是“干部读后纷纷表示”“写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的心坎就这么“被代表”了?
与当地干部的吹捧相反,网上对此则多为讥讽之声。在发展民主政治的时代,爱民不爱民,不再只看你“说了什么”,更看你“做了什么”。在某些干部“不查有如孔繁森、一查有如王宝森”的语境里,唱高调已经“曲高和寡”了,大家对于“卖嘴型干部”充满警惕。更何况罗书记的“爱民说”,仍然有一种高高在上、“俯身”亲民的意味,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官员道德倡议,至于如何对干部形成强制约束,如何让干部不是可选择地“爱民”而是无条件地“畏民”,制度层面的安排是完全没有触及的,这也就等于说,拿到桌面上说的时候,人人都不敢反驳,只会跟着随声附和,但在桌子底线的现实中,一丁点的约束力都没有,很可能被视为耳旁风。
这个时代的叙述已经大不相同了。官员说一些大义的“对话”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才有现实约束力,落到地上的时候如何能够生根发芽,而不是如孤魂野鬼一般悬浮在半空当中,上不去,下不来。通讯员的报道说,罗书记的“十戒”有警示性、指导性,若说当地干部以往都不知道该“敬民”“亲民”“利民”等的重要意义,估摸他们自己也不答应。当下民主制度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能否通过制度安排,通过民主监督的路径拓宽,把主动权转到老百姓手里,爱民不爱民不再是道德层面的自诫,而是完全被放置于“民众监督”的场域当中,爱民的官员,被老百姓推着一路向前;瞎折腾的官员,对不起,只能是“团成一团,圆润地离开”。
爱民只管如何“戒”,不只要靠干部思想改造,更要靠外力的倒逼。不在制度层面做这些努力,“听起来很美”的‘爱民十诫书”,难免要被理解成“喜欢作秀、哗众取宠”。如果说这种行为在前些年还“图具观赏性”的话,那么舆论的冷漠视之则表明,现在连观赏性都没有了,只剩下官场里某些官员的自娱自乐了——你假装有情怀,底下人假装很感动,老百姓却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把该干的事儿、该有的态度编个“四六句”,就可以鞭策干部了?到底是现在干部的“受教育”门槛太低,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政绩双簧,在这则报道当中,到底弥漫着一股怎样的味道?
“爱民十戒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打油诗歌”的顺口溜形式,概括了一些执政为民的为官常识,不该被拔高如此,且动用组织力量让大家学习还“纷纷发表体会”。让常识押韵对仗、朗朗上口,这像是一种文学贡献,而文学贡献显然不能列为“鞭策干部、民主创新”之列的,更不能以扭捏被动之态,强行拆掉评估的门槛,占领老百姓的“心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