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XX(媒体报道时为实名)带14包行李到大学报到的新闻被广泛传播。该生报到时5名家长陪同,八旬祖母坐着轮椅助阵,更离谱的是带了试图用四年的卫生纸,另有两个医药箱等。媒体热衷于此报道符合“90后被溺爱”的典型,但笔者纠结的是:多家媒体报道时给这名大一学生起了个外号“齐全哥”——送行与行李都够齐全。
这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闻风气。好像是从汶川地震范美忠被讥讽为“范跑跑”开始,又好像是从“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开始,我有点说不清了,反正“XX哥”“XX姐”或者其他的一些外号,开始成为媒体热衷的游戏,比如犀利哥、拍砖哥、卧铺哥、熨斗哥、傲慢姐……有些时候似乎无可厚非,但更多时候,这些外号充满了高高在上的嘲讽,比如“范跑跑”。
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被教育不要随便给其他小朋友起外号,那是对人家的不尊重,可是到了大人这里,这样的游戏似乎每天都在玩?
往严重处讲,媒体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诚然有自由表达的层面,但其向这个社会传导的,却是一种很不健康的态度:我们可以批评人,也可以调侃某些错误现象,但谁都没有权力去羞辱别人。比如这个被实名报道的大一新生,据说自己也想独立,只是家长太溺爱,但媒体报道之后,我很担心自此便落下个“齐全哥”的外号,这显然是不善意的。
经过文革人羞辱人的时代之后,当下中国最欠缺的,便是与人为善的态度,扣帽子、贴标签等做派会屡屡冒头。对此,媒体是应该有所警觉的,意识到这一点时,笔者也有些惭愧,不久前再对某官员在大堤决口时张嘴闭嘴“领导”的评论中,自己也给当事人起过“拍马哥”的外号,甚至为此外号成为网络流行热词而沾沾自喜。现在想来,实在有些肆意了,也缺少一种善意,批评一种作风,本不必伤及人家的人格。
央视青歌赛上,有一位评委叫赵易山,总是微笑着给每一个选手点评,即便选手表现的很差,也是肯定多批评少,与身边余秋雨“大师”成为鲜明对比。在做客艺术人生节目时,他的解释让人怦然心动——我不只是要传播观点,我更是要传播一种态度。温文尔雅也是价值观——这是我一位朋友在看到这句话时的心得。细想想,媒体在公共领域传播观点,“捍卫正义”的同时,何尝不需要传播“与人为善”、能够让人感受到温度的态度呢?
即便批评得让对方哑口无言、汗流浃背,也要维系对人的基本尊重,这是公民社会的基本教养,因为幼儿园规范就已经告诉了我们——随便给人家起外号,这是不对的。
前一篇:节能减排不能靠折腾老百姓的小日子
后一篇:合法又合规,竟把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