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动的城市伤疤,匮乏的“审美公德”

(2010-07-05 18:52:35)
标签:

杂谈

 

公交车的车身广告一时黄色一时又是绿色,一时是卖卫生巾广告一时又是卖饮料广告,整条路上花花绿绿的,看得我们好辛苦啊!连日来,广州很多市民投诉称,路面上的公交车车身广告已成为一道流动的城市伤疤。最糟糕的是因为广告颜色的频繁变换导致辨认困难,老人家被搞得晕乎乎,年轻人也被搞得迷噔噔,因此上错车的大有人在。(7月4日《广州日报》)

 

这种郁闷感受,显然并非广州市民的独自享受。目前公交车车身广告价格较其他广告方式便宜,导致这类广告膨胀、伤疤满街跑的现象几乎在每个城市都大量存在。除了车身广告五花八门,就算是同一线路内的不同公交车也不相同所导致的视觉混乱,还有些车身广告面积太大,将车窗遮蔽让人坐在车内感觉很压抑,而那些卫生巾、医疗广告整天在眼前晃悠,也影响了大家的视觉感受。对此,广州市工商部门有关负责人称,将以亚运为契机,通过行政指导形式,引导广告经营企业及时调整广告发布内容,确保亚运前的广告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如此表态让人未免有些神伤——所谓环境净化似乎要有亚运这样的特殊契机,如此理由在其他城市是不具备的。也有网民指出:医疗广告、卫生巾广告本身又没有违法,充其量规范一点,凭什么不让人家做呢?

 

这的确是一个现实命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光拿城市形象公众感受这样的大帽子,不见得就能遏止广告泛滥,你说是流动的城市伤疤,人家眼里看到的可是香喷喷的甜点。在这个命题的背后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社会道德问题——我们社会审美公德的严重匮乏。审美公德的概念是作家余秋雨提出来的,余先生在行万里路之后发现,建在各国的唐人街多有一个毛病:为了吸引路人注意,华人店铺的大招牌都运用过分鲜艳的色彩,做得越来越夸张,与店铺建筑本身的格调、文化格格不入,最后搞得毫无美感可言。余先生感慨,大家都只顾自己赚钱不顾形象,不顾美,结果只会是大家都开始厌烦,因为缺少审美公德而造成的丑恶形象,不仅使别人误会,也使自己误会

 

在我看来,流动的城市疤痕就是缺乏审美公德的一种体现。他们把广告放大到整个车身,似乎要占领民众的整个眼球,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承受心理,也没有考虑大家看了之后是接受还是排斥厌烦,倒也算得上只顾赚钱不顾美的情绪焦躁。从广告传播学角度说,只有被认同、接受的广告才是有效的,而从民众的不满与抗议、从流动的城市伤疤这样一个命名来看,这种行为正在遭到一种排斥甚至唾弃。所以有必要提醒这类广告的热衷者,还是应该有一点审美公德的意识的——糟蹋民众眼球你可以不在意,糟蹋自己的钞票你总得在意吧?

 

实际上,审美公德就像其他公德一样,主要要表现为避免对他人审美权利的剥夺。国人缺乏审美公德,原因似乎有几个:一是大家脑子里还没有公共空间的概念,还无法做到把这个重大的审美问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总感觉那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二是我们的商人、官员包括普通老百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比较普遍地缺乏必要的文化自信,将很多丑陋的图像和色彩视为文化传统,对丑的宠爱驱赶了对美的追逐;三是无孔不入的传播媒介为了追求刺激,有一部分就会张扬丑,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丑在感官刺激上的强度大大的超过美……公交车广告只是表现之一,夸张的店铺招牌一个比一个大、新开发的楼盘仿品一个比一个猛,就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缺德的本质。

 

盖大楼、做生意、做广告、管理城市,大家都还是需要一些审美公德的。蔡元培先生生前把美学当作宗教看待,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改革,应该把美上升为中国人的精神圣殿。遗憾的是,百年以来,读懂蔡先生的人寥寥无几。现代化不能只有法律意识、市场意识之类的现代因素,更需要有现代的文化认知;审美公德,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市场文明的幌子之下,不该招摇着不堪的丑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