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炮监督”犹如穿上马甲的“客里空”
(2009-08-26 14:12:53)
标签:
杂谈 |
前些天,多家媒体报道了河北省深泽县开展反“荤段子”活动的消息:当地一个月里召开“反荤段子”专题讨论会480多个,参会党员达到6万多名。这引来舆论一边倒的骂声——放着那么多大事情不干,小题大做地开这么多无聊的“反荤段子”会,浪费那么多行政资源,不是吃饱了撑的闲扯淡又是什么?
但8月25日《华商报》的一篇报道,为我们揭开了此次事件被严重误读的真相。所谓“480个专题讨论会”,是当地宣传部一个副部长以“就高不就低”的姿态,随口估计出来的,“480个专题讨论会可以穿插在各部门、各单位甚至是各科室平时的会议中进行……会议可能是10分钟,也可能只有两三分钟,通报了有此通知……”而所谓“6万余党员参加”更是沦为笑柄,“深泽县共有人口25万,党员也就是2.3万人左右,又何来6万余名党员?”既然基本事实是错的,那么建立在这些“事实”上的分析、批评、谴责、监督当然都成了“放空炮”。
不知怎么的,阅读“真相”的时候,脑子里老是浮现一个形象。对了,就是“客里空”先生!“客里空”是原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他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创造”新闻。后来,”客里空”成了新闻人谴责“假、大、空”的负面典型。
当然,这次“空炮监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某一个记者独自的责任。但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把它视为一次“穿上马甲的客里空事件”,应该还是靠谱的。所谓“假”——是一些宣传部门“习惯性就高不就低”的浮夸宣传模式;所谓“大”,是一些媒体“习惯性地制造新闻噱头”;所谓“空”,是一些评论家们“习惯性的给事件贴标签,监督热情超越监督理性”。
仔细想想,就是这么个逻辑。深泽县纪委发了个《关于严禁传播手机低俗信息》的通知,当地宣传部干部为了证明“声势浩大”,便信口胡咧咧出“480场、6万余名”。当地媒体最初报道之时,“重点就没有落到这个数字上”。外地媒体发现了,便将“480”直接做到标题里,这个语焉不详的新闻噱头,便牢牢吸住了。接下来便是评论家们的狂轰滥炸,给当地干部义正词严地上课,一、二、三、四……
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回头来看,此消息违背常识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假如有一个记者到当地走走看看,“误读”也就不会发生,以讹传讹也会停止:当地群众根本就不知道县里搞过什么“反荤段子运动”;很多单位只是随便某个时间“告诉大家有这么一份通知”;更不要说一个小小的县怎么就有超过实际数量两三倍的数万党员……遗憾的是,大家好像都很忙,也没工夫充分存疑求证,便随波逐流地放起了“空炮”,一通狂轰滥炸,把当事者吓得缩回了脖子不敢说话,只希望“事情快点过去”。
评论者会说,我们是基于新闻报道基础上的“评论”;报道者会说,我们是基于“当地干部这么说”基础上的“新闻”……于是,所有的责任似乎都归结到那个信口开河的宣传部副部长身上。但一个秉持了“报喜不报忧、就高不就低”的小宣传干部,真的就能扛下这场“空炮监督”的所有罪过吗?我们真的就好意思换个角度(浮夸),义正词严地继续炮声隆隆吗?
“反荤段子”最后沦为尴尬的“段子”,只是时下很多热点话题沸沸扬扬却经不起推敲的一个样本罢了。这里面,既有心态的浮躁、文风的不正、宣传的浮夸,更有公共理性、责任意识的缺憾。我们太热衷于片面地听信息、武断地下结论、汹涌地搞谴责,却太不习惯于独立的观察、冷静地判断、理性地监督。作为一个搞评论的新闻工作者,我从这起穿上马甲的“客里空”事件中,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