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加油”是怎么变成赛场噪音的?

(2008-08-17 15:35:35)
标签:

李娜

闭嘴

杂谈

 

喊“加油”也能喊出事端来?没错。在8月16日奥运会网球女单半决赛的比赛中,中国金花李娜迎战俄罗斯猛女萨芬娜,李娜第二盘原本可以拿下最最关键的一分,当时观众以为李娜已打死萨芬娜,提前欢呼,造成李娜判断失误,直接丢掉一分,也丢掉第二盘翻身的机会。情急之下,李娜用英语高喊SHUTUP!(闭嘴),情绪明显受到波动。有媒体解读认为,李娜无缘决赛,现场观众错误的欢呼“功不可没”。(8月17日《重庆晚报》)

 

一片好心,办了坏事,而类似的“好心喝坏彩”好像并非孤例:据报道,此前射击、射箭赛场上也都出现过。男子10米气手枪的金牌得主庞伟打完最后一枪,前场观众开始长时间欢呼,并没有考虑还有其他选手没有完成比赛;在射箭赛场上,在队员凝神准备射击的时候观众依然在喊加油……国人的热情不可阻挡,但在错误时间出现的热情也让人生厌。射击队教练王义夫就曾表示:“对很多项目来说主场作战是一大优势,但对射击队来说并非如此,观众场上的噪音和脏话可能将是选手面临的最大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讲,‘加油’就是噪音。”

 

这种“噪音”不仅可能造成中国队员的失分,更重要的,它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尤其对于志在“展示我良好形象”的国人而言,不仅尴尬,而且相当尴尬。有媒体评论认为,奥运加油应更具理性,应学会控制热情,学好观看比赛的公共道德。这话当然是对的,但又以为:这事如果简单地归结到缺乏道德或者不具理性上,未免简单了点。在这里面不能忽略的是一个带有技术层面的问题——由于在平日里射击、射箭也包括网球这些比赛看得相对比较少,缺少欣赏比赛的相关训练,什么时候该加油,什么时候必须保持安静,很多观众还没整的很明白,在现场氛围刺激之下,一激动便没遮没拦的一发而不可收。

 

这就像一个经常听相声、听说书的观众,习惯了想叫好就叫好,想拍巴掌就拍巴掌,第一次去听朗朗的钢琴演奏会,难免会有点手足无措——不该拍手的时候拍手,甚至不该出声的时候傻呵呵地吹了口哨。这种尴尬更多时候跟心眼好坏没多少关系,只能说缺少公共礼仪的训练——不懂。

 

这跟长期以来公共礼仪的教育匮乏是紧密相关的。别看我们非常重视道德礼仪的教育,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就教育孩子要讲道德、懂礼貌。但更多时候停留于口号的宣讲上,见人要问好啦,打扰别人要道歉啦,“请”字要多用啦——非常基础的一些东西,但涉及具体的礼仪礼貌,教育就非常的少了。比如怎么听音乐会啦,怎么着正装啦,怎么用自助餐啦,怎么观看一些特殊的比赛啦,这些具体化了的“礼”是非常少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其实春秋时期的“礼”是有非常具体内容的,空洞的说我们要“讲礼仪”而缺少现实的土壤,很难想象能开出繁茂的“礼之花”。

 

我们的体育还没有全面开花的地步,很多项目还是封闭训练的结果,跟老百姓缺少日常的亲密接触。一旦到奥运赛场上短兵相接了,就难免要磕磕碰碰,“你的热情我实在不懂”,甚至到了恼羞成怒,脏话出口的地步。一些比赛大家看得少,没养成好的观看习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我们总得对于这种训练匮乏有正确的认识,谦虚对待之,谨慎对待之。

 

对于比赛组织者来说,入场之时做一些必要的材料宣讲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情;对于观众而言,不懂就更不能自大地以为加油有理,“爱国”(请注意这个引号)无罪。“礼”的本质是谦谨地遵守一些规则,“球场上的奥运志愿者一再提示观众要安静,可是无济于事”——这就不只是懂不懂的问题了,在那上面裹挟的,依稀就是这简单的加油有理,“爱国”无罪。

 

不懂不要紧,关键是不能自大,得有谦虚学习的姿态,中国人不是从来就自称善于学习吗?突然想起娇滴滴的林妹妹对她宝哥哥的一句话:你(我们)可改了吧!

 

http://2008.163.com/08/0817/06/4JHD56VM007425UP.html

http://2008.163.com/08/0817/00/4JGQB5B9007425UP.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