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热闹的新闻就是中国人该不该抵制家乐福、对“支持达来”的股东做出惩罚的讨论了。昨天本打算就此做个专题评论,但讨论再三,放弃了——对于媒体而言,这的确是一个无法表态的事情。要评论必然就要有报社的观点,而报社在目前的状态下是无法表态的——你不能公开说“支持”,这样会被解读为“中国媒体鼓动”云云,但恐怕也不敢说“反对”,对于群情激昂并在这种时候特别能“爱国”、特别有干劲的人来说,把报社电话打爆了是小事情,把报社大门堵死也是小事情,打着“反对卖国媒体”的招牌走上街头恐怕就不是小事情了。
今天看来,这个判断是对的。国内几乎没有媒体敢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即便被认为胆子最大的南方都市报,也是“狡猾狡猾”地在网眼新闻版上,做出了“著名新闻人白岩松、贺延光反对抵制家乐福”的新闻,而把代表报社声音的社论给了因为黑砖窑事件复出官员的问题——评论没有什么见地,新闻也滞后了,显然,没有更好的选择的结果。
白岩松、贺延光的声音在各个网站上迅速被顶了起来。可以想象的结果,被诛心而骂。这或许是编辑在做这个新闻的时候就能够预料的结果。很多人认为,这是犬奴主义,还有人猜测二人的家人是不是在家乐福上班。总而言之,什么“我也曾是个愤青,我不抵制家乐福”(贺延光),什么“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统统都是大毒草。
抵制家乐福的新闻本身没什么,但当媒体开始引导大家讨论该不该抵制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发生了偏差——该不该是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换句话说,抵制是一些人表达的自由,反对抵制也是一些人表达的自由,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说,这是一种“民意”。既然是民意,就尤其存在的合理性。
就如同西方国家必然有人高兴看到奥运圣火,有人不高兴一样,那是一种情绪表达。我们需要的是同样的自由表达——我可以觉得该教训一下法国商人,所以我五一那天不去家乐福买东西;我也可以觉得这没有意义,里面卖的都是中国商品,职工也是中国人,这是自欺欺人。二者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即便媒体想发出点声音,也只能局限于“引导”,而不是做判官。
贺延光也好,白岩松也好,都只是他自己的声音,充其量能影响一下自己的老婆孩子。在信息多元的时代,丝毫不能影响到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在“该不该抵制”,尤其是用在对一些旗帜鲜明发出自己声音的批判上,这是走上弯路的表现。媒体应该慎重地把握这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