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什么防止公立医院“融资”走上不归路

(2007-10-30 07:46:12)

“医院缺钱”,这样的“哭穷”听了很多;“看病太贵”,这样的“叫苦”也听了不少——在如此语境之下,公立医院该如何融资,是个不容小觑的敏感问题。

 

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医疗融投资高峰论坛上,青岛市卫生局副局长魏仁敏发布了一篇关于公立医院投资策略选择的报告,报告称“公立医院要寻求更大的发展,也同样可以选择与资本市场的合作,融资不应该只是民营医疗市场的事情。” 魏仁敏透露,为了鼓励公立医院积极利用社会资本,青岛市卫生局起草相关办法,已经进入最后讨论阶段。(10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

 

本来,改革者是不该轻易被非议的。但基于医疗问题俨然已成民生困境之首,对于这等可能影响到医疗市场根本格局的变化,还是不得不保持十二分的警惕:会不会搞起医疗产业化?会不会离百姓的公益需求渐行渐远?

 

对于医疗事业,既然“非常缺钱”,那么当然没有道理排斥社会资本。但笔者以为,社会资本介入医疗事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形成明晰的医院产权制度。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一份报告中曾披露: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的90%以上为公立医疗机构,如此庞大的公立医院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矛盾。正是在这样不平衡的医疗格局之下,医疗分工问题无法克服瓶颈,才使得一方面是医院客观存在资金缺乏的局面,另一方面社会资本难以有用武之地。

 

医院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私立的;可以是盈利性的,也可以非盈利性的——不同的医院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公立医院以“兜底”为基本职责。在这样的原则下,私立医院尽可以融资,而“公私同体”——也就是由公立医院吸纳社会资本绝对不是一个好路子。正是对这样的思维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才使得很多公立医疗机构仅保留公立的外壳,内部运行机制却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对老百姓“雪上加霜”。

 

其实,此前很多地区的公立医院借口财政资金不够,借着医院重组、集团化兴起的机会,搞过一些“买卖医院”的融资浪潮。美其名曰“吸纳社会资金,壮大医疗事业”,结果怎么样?大楼更高了,设备更先进了,这都不假,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非但没能迎刃而解,反而愈演愈烈。今日反思起来,社会资本“逐利第一”的信条,与医疗事业“公益第一”的准则背道而驰,无法“搅和”到一起,是最值得总结的教训之一。

 

因此,在考虑公立医院“融资”之前,应该先考虑开放医疗市场,允许非国有的、私人的资本甚至外资进入办医院。然后形成公立私立医院合适的布局:公立医院公益第一,为低收入人群保底,高收入阶层可以选择在私立医院就医,费用通过商业保险支付,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低收入人群。这样的格局之下,才会是社会资本多多益善。

 

在没有解决医疗体制情况下,以政府的名义将“公立医院吸纳社会资本”合法化,是非常危险的。按照此前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很容易形成“利益资本获得、成本公共承担”的恶性局面。各类腐败、寻租行为很难避免。“保证融资过程中,敏感的医院控制权、国有资产流失等与国家政策不吻合的问题不会发生”——与公立医院关系不清不楚、甚至很多卫生局领导就是医院院长的情况下,卫生局作出这样的承诺有多少价值?

 

有消息称,卫生部将公布医改新方案,新的医改政策将会给医疗投融资留出更大的灵活空间,同时对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一些不确定性也将作出较为具体的解释。笔者相信,不很好地区分公立医院的经营体制,作出清晰的产权结构定位,新方案也不大可能轻易地鼓励公立医院开展资本运营。

 

医疗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不能轻易“交学费”。不管外界的反应如何,我们是会坚持在这条融资之路上继续探索下去的。改革的决心真的不小,但却让人怀疑,决心越大,在医疗产业化的不归路上是不是会越走越远?我们知道,这样的改革如果操作不当,最后受害的只能是老百姓,那么,政府部门有什么资格“不管外界反应如何”而一意孤行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