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的“奇迹”大计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代表的中国长城可能再次无缘世界“新七大奇迹”称号。5月28日,中国长城学会迫不得已在八达岭长城展开拉票活动,鼓励更多市民和游客在投票截止日期(2007年7月7日零时)前投票。据透露,主办方称长城目前投票总数在前七名之外,但具体票数不予公开。(5月29日《北京晨报》)
投?还是不投?看罢这则“告急”消息的国人,似乎都要面临哈姆雷特似的困境。
不投吧,万一长城真的因为票数不够而再次没能当选“世界七大奇迹”,会不会感到遗憾与自责;投吧,每条1元不要紧,更重要的是以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与网络、手机大大普及的优势,怎么着也有点“胜之不武”。即便可以以“反正是海选票决”为国人“刷票”找到堂而皇之的借口,恐怕也无法摆脱另一困境:主办方已经说了,直到结果出来的那天,才公布票数——也就是说,只要大家担心长城落选,就不停的一次次地投下去。
是保护评选公平的手段,还是商业的陷阱,我等小民的确缺少了辨别的火眼金睛。但就所谓“世界新七大奇迹”的评选,却不能没有自己的清楚认知,否则,只会在“投,还是不投”的彷徨中茫然无从。
其实在去年年底,笔者的邮箱就多次接到拉票的信息,郑州、武汉等地大学生上街拉票的新闻也屡有报道,更有甚者已经将此次评选上升到了“民族尊严”的高度进行宣传。在没有被媒体放大之前,这个评选只是瑞士冒险家和电影制片人贝尔纳·韦伯自行筹备的,由“新世界七大奇迹基金会”全盘操作,虽然经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前总干事等建筑学专家的介入筛选,但它并没有像国内一些媒体报道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权威性。
但由于评选结果将影响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旅游事业,所以几乎所有的参赛地区都非常的重视,把一个民间的选举抬到了“试看当今世界谁能称奇”的高度来。唯一对其不屑一顾的只有埃及。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委员长扎西·哈瓦斯说:“金字塔早已是世界人民心中的奇迹,这已达成共识,没有必要再进行投票角逐世界奇迹。”中国人在感情上则不同,由于2500多年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写下他心目中的七大奇迹名单时,还没有关注到中国的视野,因此中国长城没能位列“七大奇迹”之中。这次终于逮到了洗刷“耻辱”的机会,能不严阵以待吗?
但问题是,长城的奇迹靠什么延续、靠什么宣扬?有人调侃说:“设若中国网民人数再多一点,参与者更广泛一点,别说搁一长城是得票第一,你拿一段长江的防洪堤候选说不准也是得票领先。”在大海选的时代,票数最多能说明什么?我们还需要继续用“别人说我们好我们就喜气洋洋、说我们不好就颓废沮丧”来表现我们的幼稚吗?
“新七大奇迹基金会”表示,他们希望能够藉重新评选七大奇迹的机会,引起世界各地人们对保护文化名胜和古迹的重视;“很多世界各地的文化名胜和重要古典建筑正面临生存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保护,它们很可能会步旧七大奇迹的后尘”。——或许,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这些年来,对长城的商业开发无所不用其极,被攀爬、刻字、破坏的消息屡屡传来,甚至有消息说城砖被人拆去修了猪圈,以至于有专家说出了“我们对长城的保护还不如对一座小庙的保护”的感慨。在这种情况之下,低头好好做好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期待借助“新奇迹”之列而肆意加大旅游、商业开发的宣传砝码,只会令“保护”的初衷适得其反。
原七大奇迹如今除了金字塔外都不复存在,可见,被称为奇迹,要是没能好好保护,还是可以“奇迹消失”的。在“六奇迹”消逝之后,我们敢不敢像埃及那样,自信地说:如果现在的长城还不算现实世界里的“奇迹”,那还有什么算得上?选不上长城的“新七大奇迹”评选,注定要被世人所嘲笑?如果有,那就不妨“冷眼向洋看评选”吧,不以落选悲,不以当选喜;如果没有,并只看好排名带来的商业价值,那就动员亿万国人,用“超女”的热情,去为那个几人捣鼓出来的海选排名游戏努力“刷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