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治时代如何融化那“沉默的大多数”

(2007-05-23 14:42:14)
 

法治时代如何融化那“沉默的大多数”

 

[在劳动歧视、领导滥权、法官腐败面前,沉默顺从者大有人在,这是被颠倒的无奈。大多数人选择顺从沉默,是因为无法从法制那里寻找到足以保护自己的能量。法律很多,却不管用,能拯救法制的,只剩下法制自己——尽管这听起来已经有些悲哀。]

 

 

自屈臣氏员工上下班要被查包一事被曝光后,此事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日前,记者就此事对北京屈臣氏分店进行探访时发现,下班查包仍在继续,有员工告诉记者:“我们是自愿的,我觉得这是应该的”;“这种检查很正常,时间长了我们也都习惯了。”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劳动法专家愤慨地表示:屈臣氏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歧视行为,这是一种很愚蠢的办法,违反了劳动法中的平等原则。(5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说句粗鲁的话:专家愤慨的热脸,遭遇了“沉默大多数”的员工无动于衷的“冷屁股”。或许,专家继而会像鲁迅老先生所言称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在一些员工那里,或许会责怪媒体与专家少见多怪、多管闲事,让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徒增了烦恼。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应该的”,他们“并不觉得这是歧视”。

 

这很尴尬,却很现实。作家王晓波有一本杂文集,名字就叫《沉默的大多数》。核心意思是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而他们,才是构成这个社会的主体所在。王晓波始终想唤醒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每个人都能特立独行。遗憾的是:十年已去,那个“大多数”仍然令人欲说还休。

 

翻开近两日的报纸,你还会看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两条新闻:广东原副省长刘维明为儿谋利,多次利用职权向地方主管领导“打招呼”,为儿子要地皮,要开发权,最终导致1.6亿国资流失。此过程中,未曾闻听由基层领导说“不”,统统沉默地悉听遵命(5月22日《扬子晚报》)。另一消息说,山西曲沃农民张志祥为了要回他人所欠的6.18万元买矿款,经常到法院报到,请法官吃饭,前后找了数十趟,总花费高达7万元,最终一分钱也没有要回来。有论者认为,张志祥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在公权力拥有者的吃、卡面前一再退让,是此荒唐事件的最大教训(5月21日《解放日报》)。

 

可见,在歧视、滥权、腐败面前,沉默者、顺从者大有人在,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沦为“潜规则”被默默遵守:有员工抗议公司管理被开除会被嘲讽为“死心眼”,有官员反抗上级领导“打招呼”会被视为不成熟,有群众到法院不花钱不吃请竟然把事情办成了会连自己都“不相信”……统统这些,都是“颠倒”的,但在诸多“颠倒”面前,总晃动着大多数“沉默”顺从者的身影。

 

林肯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同样的道理: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法治。法治需要公民个体毫无阻碍地主张自身的权利,在沉默者的基石之上,如何盛开法治之花?遗憾的是,今时今日,从张志祥到“屈臣”员工,到“听招呼”的地方领导,甚至到每一次办事时先想着找熟人的我们,有几人敢说自己没有成为“颠倒着”的顺从者?

 

这能怨谁呢?冤公民个体不敢主张权利?这样的埋怨难免轻飘了点。毕竟,每一个正常人做事都会估量成本,在公司第一次“查包”之时反抗会怎样?在法官第一次要“吃饭”之时反抗会怎样?在副省长第一次“打招呼”之时向上举报又会怎样?会怎样?多半很不怎样!即是“初犯”、又“有一定道理”,并且“不太严重”,在一个法制软弱、人情昌盛的社会里结果会怎么样?恐怕不难想象吧?而对于敢于说“不”者,有诸多被打击报复的事例放在那里,一一对号,畅想一番,便足以不寒而栗了吧?在体制不正常,或者说“颠倒”的时候,个人的反抗尽管必须,但多半会成为堂吉珂德式的悲剧,有用,也很有限,并且代价太大,无法苛求每一个公民都去承担。

 

我们似乎悲观地把自己推到了死胡同:在以往,如此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放手推给“法制不健全”,但时至今日,劳动法有了,公务员法有了,法官行为规范也有了,该有的法都有了,法制很健全了,甚至“全”的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发达”,此时,我们还能把责任推给谁?学者孙立平说:中国当前的焦点不是制度没建立,而是制度丧失了发挥作用的土壤,令很多社会问题沦为顽症。此言不虚。但想来想去,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拯救法制的仍然只能是法制本身——尽管这听起来有些悲哀。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法律,只有被近乎苛刻地被执行,才有生命力。大量法律文本在那放着,“非法”的另一套逻辑却在横行着,结果只能让法治沦为笑话。基于当下状况,要挽救公众对于法治的信心,在利益面前敢于不再沉默,纪检法律部门必须以更高的姿态,以更高的标准让现有法律高压线带上谁也触摸不起的“电”——如果企业一违法便有人“小题大做”地追究到底;如果领导一胡乱打招呼便会被纪委约去“谈话”,甚至撤职;如果法官一顿吃请被举报就会付出巨大代价,如果法律对于举报的弱势功臣被报复不再无动于衷,无能为力,那么,还有必要担心那大多数会选择沉默吗?有谁不愿意堂堂正正地一身正气,而非愿意唯唯诺诺憋屈地活着?

 

稀里糊涂的法律造就着稀里糊涂的沉默公民,而法治社会需要时时明白、处处主张权利的“敢说不”的公民——基于此要义,渐显“形式多于实质”的中国法治,已经到了需要自救的最危急时刻了:或许,颓势如崩,拟或积善如登,便寄托在这紧要关头是否继续“沉默”之上。

 

 

http://news.sohu.com/20070522/n250148067.shtml

http://finance.qq.com/a/20070522/000097.htm

http://epaper.jfdaily.com/html/2007-05/22/content_2499598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