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神驹与骑骡子的矮子
(2012-11-20 08:31:54)
标签:
中国日本传统文化杂谈 |
在1840年,尤其1860以后的中国,改革就始终是一个焦点词汇,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热切地实践者、讨论着。而在这些实践和讨论的过程中,很早就有人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又非常沉重的话题,那就是许多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曾经讨论过的问题,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又屡次地被重新提出来,进行讨论和实践。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是全盘西化,还是坚持中国古代传统的问题。
相比之下,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似乎瞬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实现了西化,又保留了传统。并因此赢得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个中原因何在?为什么中国人就是绕不过这个弯呢?
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本文的题目,当年的中日之间的对比,就是盲人骑神驹与骑骡子的矮子的对比。这里面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人的问题。
虽然日本人直到今天,经过了西洋基因的优化,仍旧是矮短的身高著称。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个子矮一点并无大碍,但要是个失明的盲人,那么就会处处碰壁。
就1870年以后的中日两国相比,尤其是当时两国的主政臣僚相比,满清(的大臣们)就是一群盲人,而日本(的大臣们)则最多是些盲目崇拜西方的矮子。原因就在于,当时满清(的大臣们),仍旧是一群仅仅读过点圣贤书的传统士大夫,而日本(的大臣们)则大多已经是留过洋的,对西方的制度文化已经有了较为深刻了解的新“武士”。
这就在两国的决策中,形成了知识的不对等,思想的不对等,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尤其是需要与之周旋时,在技能上,工具上的不对等。所以,我们会经常从近代史中看到这样的记录——当中国要与某个列强签订条约的时候,往往不是直接的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而是私下里找其他的列强,甚至是个人去疏通关系。这里面除了某些客观的外交需要之外,毫无疑问隐藏着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当时的满清大臣们,从内心里是怵洋人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不具备与之周旋的知识与技能。
所以,日本的变革自强之路,很快就有系统有计划地展开了,因而得以迅速见效。而中国则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武备不济就买军舰枪炮,经济受困就办工厂……完全没有系统性。因此单点发芽,逐点被灭。
或者有人会说,我们后来不也有许多人出国留学吗?不也有许多人学成归来吗?而且无论怎样,我们不是也推翻了满清,走向了共和吗?怎么还会受制于人呢?怎么还会在西化与回归之间摇摆不定,争论不休呢?
的确,这些问题都是事实,而且其本身至少已经说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人的问题并不是阻碍中国近现代迅速发展,在思想上造成在西化还是回归传统之间摇摆不定的主要原因。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我个人认为,原因就在文化本身上。也即下面要说的第二层问题中。
第二层是驮着人的牲口的问题。
人既是生存于文化背景之中,又是“骑乘”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之上的。所以,所谓的“神驹”和“骡子”,就是针对当时中日各自的文化传统,所作的比喻。
先说“骡子”。骡子有两大特点,一是个高,二是不能生育。所以,对于骑骡子的人来说:第一,自己个子太矮,就会不大舒服;第二,从骑上那天起,就得做好重新购买的准备。
从汉唐朝(主要是唐)传入日本的所谓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来说,就是这么一头骡子。看着高大俊美,而且有力实用。但是自己真正要骑上去,总是有点别扭,而且永远都不能完全参透其中的奥妙,进而融化成自身的文化。
所以
一方面日本人对这种“外来文明”的理解与运用,始终是停留在表面上。比如,中国的儒家强调的是君子道,到了日本那就变成了武士道,因为日本的武士还没有进化到君子这个阶段,就像矮子还没长到骡子那么高一样。再比如,日本人也会学着过一些中国的节日,但是它并不真的完全理解和重视这些节日的细节,而只是需要这些节日本身带来的文化气氛。比如,他们过端午节,是在阳历的5月5日等等。
另一方面日本人也会随时准备着,用一种新的文化,来取代当前的文化传统,只要它是有利的。因为对它来说,两者都是外来文明,都是没有生育能力的骡子——依靠日本自身的力量,永远无法使之繁衍出新生命的骡子。事实上,虽然他们也照猫画虎的搞了个所谓的美式民主(选举制度),结果仍旧是笼罩着浓厚封建色彩的世袭制政治。用来骗骗麦克阿瑟那样的傻子还行,用来骗他们自己,他们自己都不信。
但是在中国则不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什么下不了崽的骡子,而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无限活力的骏马。而且还是一匹神驹。
因为,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在与西方文化相比,完全不同的背景之下(精耕农业经济),出于完全不同的目的(促成社会整体和谐),构建起来的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体系。因此,它与西方文化既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又因为这种本质性的差异,而具有强烈互补性,和鲜明的独立性。所以,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它的合理性,实用性,甚至是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在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甚至是直接诱发的问题上,它几乎就一剂灵丹妙药。
一言而蔽之,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与日本学到皮毛相区分,可能叫中国的传统哲学更加准确——不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也不是一种不能发展的理论,而是一种正确的,而且不能被西方文化替代的理论。
在整个近现代的历史背景下,甚至说从南宋以来,中国的传统哲学就处于一种待改进,待升级的状态。所以,不改不变是错的,但是如果因为需要改变,就将其弃如敝帚,则更错!是大错!
因为它的独立性,实际上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待世界与人生的视角,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所以,即便是西方的文化完全正确,也不足以否定它的正确性。更何况,事实早已证明,西方人自己也早已承认,他们的文化中,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可以说,正是这种潜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客观的正确性,和改良之后,可能产生的巨大的优越性,才使得百数十年间,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冲击,中国人始终对其念念不忘。反之就是,中国的变革思想,始终在西化与回归之间摇摆不定,一些关于变革的话题,总是被重复的提出、讨论,甚至实践。
事实上,南宋以来,中国最大的遗憾就是一条——没有完成儒学的升级,使之脱离铁器时代的束缚。
因为任何社会变革,国力提升,最终都是要以哲学,或者说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为基础的。尤其是在一些生产力发生质变的关键节点时代,这种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必须的,是国家走向强盛的基础。
当年,日本人迅速作出了选择,换上一头新骡子;而满清统治的中国,则徘徊于西化与回归之间,错过了对自身文化的升级,没有在关键的节点上,作出必要的转变。于是,造成近代中日强弱倒置的事实。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再做无聊的东西理论之争,而是塌下心来,完成在当前生产力背景下的,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升级工作,奠定中华再度强盛两千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