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弱国并非无外交

(2012-11-12 08:16:18)
标签:

日本

明治维新

弱国无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

文化

“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几乎与“东亚病夫”这个词一样,是近代中国最具符号化色彩的伤痛。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果真是弱国就没有外交吗?显然不是。因为若说国力之弱,日本、泰国都要比当时的中国弱得多——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仍然雄踞世界之首。为什么泰国并没有遭受殖民统治呢?为什么日本能够涅槃重生,成为能够与西方分庭抗礼的亚洲强国呢?

所以,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弱国不能有错误的外交,或者说错误的外交,将直接导致国力衰弱。至于中国的错误外交如何使国力衰弱这个问题,暂且留待其他文章中讨论。在此我只想讨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那就是弱国应当如何利用它的外交,来赢得由弱而强的转机这个问题。

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确实是值得当时的满清政府学习的,而且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让日本在当时实现了对中国实现了本质性地超越。

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压,进而蒙受巨大的屈辱这个问题上,日本与中国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满清好歹还少了些鸦片,杀了些洋人,还和英国人浴血奋战了一场。而日本连这一战的能力、胆量都没有,因为当1853年著名的“黑船来航”事件发生时,美国人虽然开来的仅仅是四条涂着黑漆的铁甲舰,一共也只有63门炮,但是日本的海防部队,却一共只有20门炮,所以只能屈辱地接受开放通商的条件,而唯一能做的反抗,不过就是耍点拖延的把戏。而当黑船第二次来航的时候,七艘美国黑船,已经足以彻底摧毁当时整个日本的信心……

此时,确实是弱国无外交,在坚船利炮下,日本也好,中国也罢,都只能在洋人傲慢的眼神下,签署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暂时的保住国家的完整,和政权的延续。

简单的说,不平等条约,就是为购买国家存续的时间,所开出的支票。不一样的,或者说决定中日两国在近代不同发展路径与结局的,是如何运用这用屈辱换来的时间的问题。

日本人用这段用屈辱换来的时间干了三件事:

第一,   是发动了著名的“倒幕运动”,结束了所谓的幕府时代,迫使最后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给天皇睦仁。如果用中国的历史相比照,这大概相当于从春秋时代的所谓霸主手中,将政权重新夺回,并交还给了天下的共主周天子。从而结束了国家的分裂状态,使之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团的帝制国家。这是1867年的事。

第二,   是发动了更加著名的明治维新。这一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当然是此时的天皇虽然号称共主,但是毕竟他的政权是由臣子们给的,就像在英国的所谓的“光荣革命”之后被从荷兰执政任上被迎立为英王的威廉三世,只能接受君主立宪这一妥协一样,天皇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维新都是必须的,当然事实证明他是愿意的。这是1868年的事。

第三,   1862年开始,就开始有组织的进行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工作,1866年幕府开放海禁(允许国人出国)之后,留学生的数量,尤其是自费留学的数量激增。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更是先后多次制定了越来越完善的留学生管理办法。既保证了出洋留学人员的数量,又保证了出洋之后留学生的质量。因此,迅速收获了一大批,甚至可以说是“一代”,受过严格的西方教育的,熟悉西方思想的,掌握西方技术的人才。

经过上述三件事,日本虽然在国力基础上,也就是硬件上,仍旧落后于西方,但是在软件上,也就是在国家的人才储备上,在国家的战略思维能力上,至少是在关键节点上,已经追上了,至少也是接近了西方列强。

所以,日本走的是一条,用屈辱买时间,用时间买能力,再用能力赢尊严的道路。

 

满清呢?不要说洪杨之乱的搅局,这是个事实,但即便经历了这场十几年的浩劫,也不过是1864年,离着明治维新还有四年之久。而且就国力而言,更是当时的日本无法企及的。关键的问题,仍旧是出在当时的满清统治者自己身上。具体的内容,可参考《鸦片战争,一场强盗与家贼的博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90d390101bba9.html;《一根绳上的三个蚂蚱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90d390101ddjj.html等。

这里只做一个概括

当时的满清政府走的是一条,用屈辱买时间,挥霍时间换取苟安,然后再用更大的屈辱,换取更少的时间的道路。

 

一个蒸蒸日上,一个每况愈下,所以在同样的时间之后,两个国家的国力,尤其是信心的区别,近乎天壤之别,也就不足为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