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宏观、中观到微观

(2015-09-05 09:24:15)
标签:

教育

分类: 随笔

从宏观、中观到微观

——新教师如何快速熟悉教材

朱华贤

有人说,拿到教材,从头到尾看一遍,不就熟悉了吗?如果还不够,那就看两遍、三遍。这固然有用,但如果能有方法和顺序地阅读,那就有可能更快速地熟悉。有人说,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教到六年级,这总该熟悉了吧?花六年时间才熟悉,这还能算快速吗?

从大学校门出来,进入中小学当教师,虽然自己所要教学的这一门学科,以前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但身份的变化,要求大不一样。这就好像,以前是食客,现在是厨师。食客讲究的结果:我有没有吃饱吃好;厨师讲究的操作:我该怎样选材和烹饪。要烹饪出美味可口的佳肴,首先得熟悉食材。新教师应该如何快速熟悉教材呢?这里想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来具体谈谈。

全面理解教材的的范围与种类。

教材,就是教和学的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材料,有的主要是供教师用的,有的则是供学生用的,有些是共用的。教材不只是课本。它主要包括:课本、学科课程标准、参考资料、练习册。这四种目的不同,分工明确,对教师来说。都要非常熟悉。课本,是师生共用的最基本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内容来源。课本中的内容一般都必须学,但并不是说学完了就等于一切都好了,课本中的内容不过是个例子。学科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是供教师学习的,目的在于让教师理解所教学科的性质、目标、要求等。课程标准用的是原则性和概括性的语言,每一个教师在上岗之前必须用研究的态度认真学习,逐步做到深刻领会。学习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加深理解,比如,对阅读教学,第二学段是什么要求,第三学段是什么要求,比较一下,找出差异。《教师教学用书》等参考资料是供教师理解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时参考的,不管它是谁编写的,不管出版社权威不权威,只是供参考的,它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章和操作程序,教师可以而且完全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个性来实施教学。练习册则是供学生训练用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加以巩固的,有的还需要训练多次。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教师不但要精心选择训练的内容,而且自己必须下水实践,先做一做,以探测深浅难易。

宏观把握阶段目标与编排体系

熟悉教材,离不开宏观的思想和宏观的眼光,只有先整体把握,才能更准确地局部把握。宏观把握阶段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握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明确小学语文是什么。它是基础中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认识字、会读书、能理解、听得懂、说清意思、会写文章等。二是明确小学阶段各个学段的主要任务: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是认字和写字;第二学段除了继续认字和写字外,着重是句子与段落的认识与理解;第三学段在一二学段的基础上,着重是概括能力和篇章结构的认识与理解。就是说,每个学段既有常规性的学习内容,又有新增内容。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同样非常重要,教材是按什么思路来编的?为什么要这样编排?比如使用最为普遍的人教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思想内容作为主题来组织单元的,目的是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由于按思想内容来编排,语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就相当弱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自己梳理、调整和增补。

具体掌握单元目标与教学重点

为了进一步地熟悉教材,有必要对小学阶段的十二册语文课本系统地浏览或阅读一遍,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个大体框架的基础上,再仔细地研究自己当前所要教的这一册,明确这一册各单元目标和教学重点。以四上年级为例,全册八个单元,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另外还有8篇选读课文,作为附录安排在课本后面。“精读”“略读”“选读”的区别是什么?弄清它们的区别,再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再以这一册的第三单元为例来说单元目标与教学重点。这是由四篇童话组成的单元,目标是进一步认识童话的特点: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情节、优美的语言。童话的这些特点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

熟能生巧。要想教得巧,熟悉需在先。熟悉教材也要讲究方法,一般都采用宏观(整个阶段)—→中观(某学段或某册)——→微观(单元)逐渐聚焦的方法,这样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定位,千万不要孤立地一篇篇读。

 

311200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朱华贤)

T057182703925  Email:xszhuhx@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