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发展关键期敏感期早期教育冯氏早教冯德全育儿 |
人类发展关键期的由来
drzbh
[前言]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捉摸的现象,例如:我的宝宝都2岁多了,为什么还不识数呢?对数字总是不感兴趣?为什么1岁多了还分不清楚颜色呢?为什么我的宝宝总是尿裤子?为什么宝宝不太爱说话?为什么宝宝都两岁了还不会爬行?为什么宝宝2岁后总是有抵触情绪,甚至是爱发脾气?为什么宝宝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可能与宝宝的平时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有的却是人类在自身的发育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宝宝自身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儿童敏感期。从本期开始,我们就这个问题将做专题连续报道,为大家教育孩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免走弯路或者犯错误。
人类发展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洛伦兹首先研究的是鹅的认母行为,1935年洛伦兹在研究刚刚出生的小鹅的行为时发现,小鹅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当小鹅第一次见到的是鹅妈妈时,就跟鹅妈妈走,而当小鹅见到的是洛伦兹时,就跟随洛伦兹走,并把他当成“母亲”。
可是,洛伦兹后来又发现,如果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二天后,无论是鹅妈妈还是洛伦兹,尽管再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即小鹅这种认母行为丧失了。
于是,洛伦兹把这种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impriting)现象。“印刻”(impriting)现象发生的时期叫做“发展关键期”。
重要的是,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在小鹅身上发生,许多的研究还发现,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现象,并且在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现象。洛伦兹因为“关键期”理论的提出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继洛伦兹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心理、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的“关键期”的研究中。于是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