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应当想想,婴儿是怎样习得听觉语言的?他降生人间以后,只要醒着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听话,接收语言信息,观察与语言伴随的每一事物,每一动作,每一表情和感受,久而久之,他就记熟了差别十分细微的、内容千差万别的语音和它们代表的各种各样的实际意义。与此同时,他本能模仿口形、发音、鹦鹉学舌地说,逐步理解地说,潜移默化一两年,繁难的听觉语言就学到手了。
可是人类社会正自然而巧妙地教孩子听觉语言的数年之中,却偏偏把孩子视觉语言的学习环境打扫得千干净净,六七年时间内完全剥夺了他们视觉语言的发展,等到错过了智能发展的最佳期再来慌忙灌输文字,这岂非人为制造困难、有意无意束缚了孩子的发展了吗?可以这么说:历史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发展的残疾患者”,人的语言像得了小儿麻痹症一样,一条腿天天运动,长得又粗又壮;另一条腿受到运动神经无情的束缚,不到半年就变得又细又短。它的后遗症就是中、小学生识字阅读负担沉重,不会自学;成年文盲扫盲更难,复盲率却很高,不但不会自学,连看小说也没有兴趣和耐心。可是人们不但没有醒悟教育的失误,反而以为识字阅读太难,婴幼儿年龄小更不可识字,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以致不可自拔。
而假如每个孩子,如《0岁方案》所提倡的那样,降生后就沐浴在认物、听话、生活、识字的环境中:孩子也会像习得识物、说话、走路、听音乐和一切行为一样,不知不觉地认字读书,没有负担,没有压力,高高兴兴掌握视觉语言,这就是“环境濡染识字”、“生活参与识字”、“游戏活动识字”的理想境界,人类社会一定会进入这个理想的境界。
原来,人的潜能可以掌握多种语言:听觉语言、视觉语言、态势语言(如哑语)、触觉语言(盲文)等,而婴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的能力都是惊人的。
听觉语言是作用于耳朵的听觉信号,它用非常复杂的声音组合,代表一定的事物、意义和思想,这种有意义的声音按一定程序和规律连接起来,孩子在情境中听熟了,就能领悟、记住、模仿、发音,口语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学得那样微妙,那样逼真,每一个正常孩子都不会学错,不会走调,例如武汉孩子决不会学成广东话。
视觉语言是作用于眼睛的视觉图像——文字(特别是汉字,它是一幅一幅的图),它也代表一定的事物、意义和思想。这种有意义的符号,孩子看惯了也能领悟、记住、配合听觉语言而读出。这样,识字、阅读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细细想来毫不奇怪!
比较起来,视觉语言比听觉语言更简便易学。
第一,因为人的视觉接受信息,帮助记忆的能力比听觉强,所以3岁孩子能认物数以万计且毫不费力就是证明。心理学界曾评估人获得的信息大约有80%来自眼睛,也说明视觉印象特别清晰、深刻的道理。例如生活中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仅听到他通报姓名印象总觉模糊,而当接过他的名片一看,其名字不就清晰浮现于脑海了吗?这就是视觉印象的魔力,人们谓之“百闻不如一见”。
第二、何况,孩子学习视觉语言的读音时,总有听觉语言协助识字(除聋儿外),使孩子多了一个识记文字图像的音响支柱,所以孩子自然识记视觉语言更快。
第三、汉字的视觉语言还有一大优点,即他的词汇虽多,但文字却十分节省,2千多个常用汉字可组成数万个常用词汇,构建瑰丽多姿的大千文章,比孩子学听觉语言时要记住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方言土语的音节和语调要简单多了。细细想来,语音看不见摸不着,飘忽不定,多么难记,多么难发,哪有字形好记呢!孩子学那么复杂的语音组成的“听语”都不在话下,还怕用视觉图像组成的“视语”吗?
第四、视觉语言的语法规则一般都在听觉语言的学习中适应和习惯了。阅读中会使<BR>语法掌握得更准确,更牢固。
总之,只要避开习惯思维的陷阱,就能领会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发展两者都易学好记的原理。但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总认为识字难,非等到孩子六七岁以后坐下来正正经经地上课,系统学习不可呢?这完全是人类认识的误区和盲点所致,有其历史的、社会的、认识的复杂原因(请参阅《0岁方案》丛书之一《小鸟腾飞的一翼》)。一般孩子不能像学会听话说活那样学会识字读书,完全是社会造成的,是环境造成的,并非孩子无能或天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