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行动,是最好的履历表/王文华
「王老师,我今年暑假要毕业了,请问怎样写出一份好的履历表?」
同学这样问我。我用下面这个故事回答。
我们公司有个实习生计画,每届3个月,已经办到第12届。
过去招募的方式,是办一场讨论会。同学缴了履历表,在网路上分享一则行销案例后,就可以参加。前几届的学长姐评估履历表和案例,观察候选人在讨论会中的表现,选出下一届。
这种方式,大约有50位报名。
招募第12届时,我们改变了方式。
实习生进来后要做两件事:一是撰写国际创新案例,二是动员大众参与公益活动。
所以报名方式,就改成做这两件事情。
结果愿意做第一件事,有16位,比用履历表报名大幅减少。
做完第一件还愿意再做第二件的,有13位。
这13位发起的公益计画,包括帮助二度就业的妇女做健康便当、打造统整小农资讯的平台、在国小推动食育…
对我来说,这13位同学都有很好的履历表。照片中,是其中几位。
因为「做」的人,永远比「想」、「懂」、「说」的人少。所以开始「做」,已经赢了一半。
我心中好的履历表,不一定要有名校、名公司、证照、多益成绩、游学经验…
这些都很好。要做到这些,需要天份和努力,我尊敬有这些条件的人。
但这些,跟能不能在社会上「做」出什麽,没有直接关係。
原因之一,是这些资历不能反映出那些「不能被量化」的特质,比如说把事搞定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等。
有时候,履历表好看的人,反而不能克服困难。因为他从小到大第一名,没碰过困难。
他们也反而不能跟别人合作。因为「优秀」的人通常要想办法赢过别人,「不优秀」的人才会跟别人合作。
原因之二,是履历表也很难反映出某种特质的「持续性」。比如说,工作一年,表现出色。一年变成三年,能不能维持?或是天下太平时,出类拔萃。当市场开始萎缩,还能不能创造业绩?
11届以来我带过的同学,能长期、持续、「做」出成果的,有传统定义的「优秀」人才,也有所谓「不优秀」的。
若是「优秀」的人,他们没有把漂亮的履历表当作横行天下的权杖,而把它当作督促自己的教鞭。大小事都愿意做,不在遇到困难后掉头就走。
若是「不优秀」,他们接受起跑点的不公平,乐观地去扫除在他们面前一个又一个额外的障碍。他们英文并不灵光,口才不是最好,但早上起得最早,袖子捲得最高。
所以我回答那位今年要毕业的同学:
「要有好的履历表,在真实世界中『做』一两件事吧。」
不是去玩社团、听演讲、考证照,而是做一两件,发生在校园之外,成功后可以造福别人,失败后自己必须付出代价的事。
因为值得你追随的老闆,看的不是履历表上的美妆,而是下海后真实的血肉。
更因为人生走到最后,没有履历表,只有墓志铭。墓志铭上,很少有学历或多益成绩,而是一生中做了什麽事,这些事如何改变了自己、家庭,和世界。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金恩博士的墓志铭,是他自己演讲的名言:
「黑人终于自由了!」
啊…多麽简短!那,才是最好的履历表。
-完-
前一篇:别再「帮助」年轻人
后一篇:智齿和高跟鞋 /王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