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是我和公司的实习生。
到我这年纪,大家的口头禅都是「帮助年轻人」。我写了一篇文章,呼吁同辈别再「帮助」年轻人了。
别再「帮助」年轻人 王文华
年轻人面临低薪和高失业率,于是中年人常説:「要帮助年轻人圆梦」、「要帮助年轻人打造舞台」、「要帮助年轻人走向国际」…
公、私部门投入「帮助年轻人」的资源很多,但年轻人还是闷、薪资和就业的数字还是惨,问题在哪裡?
问题很多,我只知道一点。就是我们中年人在「帮助」年轻人时,常想把我们的价值观,加在他们身上。所谓帮助「他们」,其实是想把他们变成「我们」。
我也这样「帮助」过年轻人,但他们并不领情。不管我的出发点多崇高,效果就是不好。最后我很辛苦,他们很痛苦。
我反思,发现原因是年轻人的价值观,跟现在掌权的中年人世代,已经有了根本的差异。
中年人从小到大奉行的那套价值观,的确造就了个人的成功和繁荣。于是我们自然认为,年轻世代应该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努力奋斗。我们都听过这种句型:「当年谁谁谁拎着一只手提箱全球走透透,你们现在只想小确幸…」讲这话的用意是希望薪火相传,但结果通常只是在网路上被酸。
以中年人的价值观「主动积极」为例,两个世代都有主动积极的人,但方向和方式都不同。我们认为做业务一天要打一百通电话才算主动,他们可能只打十通。他们虽然乐于工作,但希望下班后有自己的生活。
看到年轻人这样,中年人典型的反应是感歎「唉,现在的小朋友…」
感歎完后,再发挥从小到大主动积极的精神,帮助年轻人这样那样。但那些帮助的前提都是:我帮你,但你要遵照我的价值观!你要「振作」起来,一天打一百通电话!
但中年人可能没想过,
一天打一百通电话,在当年那个传真机的时代有用,在今天这个行动网路的时代已经不灵。在当年那种景气时很自然,在今天这种大环境下只是惘然。
不同的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行为。昨日我们年轻时的心态,已无法在今天的环境中复製。中年人能不能接受:年轻人不想只看GDP,也不相信爱拼才会赢?
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企图心,当碰到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事情,他们比上个世代更为「主动积极」。他们也会拎着一只皮箱全球走透透,只不过不是去美国抢订单,而是去参加国际设计比赛,或到坦尚尼亚作志工。
习惯忧国忧民的我们又开始担心:「如果年轻人都这样,那将来怎麽办?」这个忧心的本质是:台湾不会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了。
那又怎麽样呢?这不就是所谓的世代交替?让每一代走自己的路,主导他们要的。年轻人跟我们一样,都在追求成功和快乐。只不过他们评估成功快乐的标准,跟我们不同。我们已做过庄,现在轮到他们。我们做庄时,上一代恐怕也咬牙切齿。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掷出的骰子,我们未必认同。
我们当然应该帮忙,但不是希望他们,变得跟我们一样,而是希望他们,变成最好的自己。
于是我悄悄改变了帮助年轻人的方式。我不再宣扬我的理念,而是让他们看到所有的观点。我不再致词,而是旁听。我不再主讲,而是主持。我不再给答案,而是问问题:这是过去的历史,这是未来的可能,这是外面的世界,这是我们的社区,这是你的人生,你想怎麽过?
我提供资讯,他们自己取捨。我秀出层次,他们自己做选择。
我的同辈都是父母或主管了,我跟他们説:练习接受年轻人用我们看不顺眼的态度或方式,去实验我们未必认同的人生或社会。实验过后,也许痛苦,也许甜蜜。也许会回头找我们聊聊,也许早已把我们忘记。这些都是我们曾经有过、而他们现在应得的权利。除非我们尊重这些权利,否则,唉呀,就各过各的,别再帮助年轻人了。
有的同辈把我臭骂一顿,有的同辈开始鼓励年轻人开会时出声。但不管骂我还是挺我,他们都停下脚步,回想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了![[呵呵] [呵呵]]()
http://ww2/large/4bb7511ejw1er87fz8x4yj206j04w3yj.jpg 前一篇:冰可乐和温开水的距离
后一篇:行动,是最好的履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