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和尚何在。
东坡吃草。
从苏轼和山谷,佛印禅师时时约聚,斗酒对诗和相互调侃的乐此不疲中,我了解了苏和他弟妹的才情,也知晓这一切,源于他们可敬母亲的启蒙与教诲。
东坡的诗句,读起来似有奇妙的神力,动感,明媚。
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里,是青春,尚儒,积极入世的俊秀才子。
再读。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里,又是清旷,闲雅,满目春意缱绻的男子。
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般的壮志豪情,还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至情至性?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禅意遣怀,还是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淡泊自甘,乐居宁静?是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的历练和拨云见日,还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低落,惆怅或渐入平和的佛境?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的境界,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抵达成熟壮年的豁达和风雨磨砺的格致吧。轻看功名利禄。重看一日再难晨的时光巨轮的逼迫而近。他流转于入世与遁世之间。当年,不能完全进山林而忘人间。屡遭打击排挤,仍然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做徐州太守,黄河决堤。是他身先士卒,与民比肩抗洪。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晚年贬谪蛮荒,仍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给黎族同胞,造福于民。他远市井,近乡邻。远尔虞我诈,近农人土地。过着简约朴真的生活,偶尔挖野菜,蒸山芋,吃春菜,竟乐在其中。
苏轼,一个潇洒,浪漫,至善,至情的男子。他的4000多首诗文词,还有未见过的画。都登峰造极。青年,他倡导社会责任,深切关注百姓疾苦。晚年,他开始尚道尚佛,并渐行渐近。
学禅之人,不是消极厌世,而是该激进时依然故我。乌台诗案,宦海沉浮。他报国为民的理想,若红枫经霜浴雪,辛苦地飘落谷底,贴近大地的肌肤,贴近实现的机缘。他终于躬身践行。心安所处。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诗人虽经历几多人世沧桑,颠沛流离。然,东坡处事,如秋鸿有信。守原则,守气节。是积极的,入世的。风来则应,过去不留。即刻过去,即刻放下。不去纠缠,一如春梦,不留痕迹。是隐退,是出世的一面。出世入世,一显一隐。两厢承接转合,才是读书人完美的一生。
东坡暮年之心,是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此心既非凡,又非圣。是无所住。借用一句禅语: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又说,遇饭吃饭,遇茶吃茶。千重百帀,四海一家。解却粘,去却缚。言无言,作无作。廓然本体等虚空,风从虎兮云从龙。
心平行直。也就是道,也可说是佛心。安闲恬静,虚融身外名利权。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
安寂的秋夜,虫鸣唧唧。这样凉意沁心的时间和空间,淙淙流淌的潜意识,是否,会有书读之寂寞,比如趣从共享,谈兴愉悦?
多日未见。信息问候友人。原来,为谋生计又远行他乡。他在料理他的生活。静默的台灯下,我未合页,将书反身放下,拿起钢笔,在黑色笔记本上抄下几行字:
陌上花。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停笔,默诵一句,书到今生读已迟,惠及来世当此时。只是不知,此时书兴可够浓郁,可够生机?又自慰藉,浩瀚大漠一沙人,权且无为而为之。姗姗而来,姗姗而往。陌上花正开。倾城红颜色。去留无意间,云卷云舒时。
搁笔,审视。朝九晚五的罅隙,觅一份寻常的精致心境。奢侈又贫穷。然后,等待一程从前世到今生的同行之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