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观课评课
(2011-08-16 19:33: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同伴课堂 |
观课记录表
授课时间 |
1月20日 |
班级 |
小三恒 |
||
授课教师 |
林老师 |
课时 |
1课时 |
||
课题 |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
观课教师 |
李雪梅 |
||
教学过程 |
评注 |
||||
一.引入 1.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師:有沒有同學知道植樹節是幾月幾日?不久後便是植樹節了,書本19頁的同學在海灘上正在做什麼?三(1)班和三(2)班同學一共植樹多少棵?四(1)班和四(2)班同學一共植樹多少棵?您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3月12日,正在植樹,42棵,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42÷2=?) 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52÷2=?) 2. 3. 師:要求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該怎樣算呢? 4. 5. 6. 引導學生說:把4捆小棒分成2份,再把兩根散棒分成2份 師:可以用怎樣的直式把我們分出來的結果清楚表示出來? 7. 三.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 1. 師:要求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又該怎樣算呢? 2. 同學們進行動手操作:兩個同學為一組,把52枝牙簽(視作樹)平均分成兩份,兩個同學一起動手分一分。(一捆不夠分怎麼辦?) 3. 4. 引導學生說:把4捆小棒分成2份,再把12根棒分成2份 師:我們可以用一個怎樣的直式把我們分出來的結果清楚表示出來? 5. 6. 四.提高拓展及練習 1. 老師:同學們,剛剛用動手操作的方式去分物,現在我們不動手操作,能自己分嗎?試試看!(出示題目:84÷4=?和92÷4=?) 2. 學生在書本上進行練習,老師巡視並即時糾正錯誤的同學。 3. 四.判斷 1. 五.歸納總結 1. 老師:同學們3,這節課你有甚麼收獲和想法? 2. 老師請學生回家完成書p21 , 鞏固所學。 |
結合情境圖提出不同的問題,並且解決。 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明確算理和計算法則。 |
||||
教 学 主 要 优 点 |
1.課堂教學中能夠充分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并結合學生操作的過程講解計算過程。 2.課堂教學時能夠結合教學情境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圍繞兩道不同的算式引領學生操作學習,教學環節清晰,操作合理,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 3.教師在教學豎式的解法時,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每一步的意思,如果能夠結合分的過程來講解學習就更好了。 4.教學結構清晰,教師能夠合理組織學生活動,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效果良好。 5.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關注學生學習的說的體驗。 |
||||
教 学 建议 |
1.操作過程要能夠與講解算理結合,充分體會數形結合,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數學知識融合就好。 2.建議比較兩個例題的不同,從而揭示算式的不同算法,充分理解一位數除多位數的計算方法。 3.教師要充分瞭解學生的練習情況,要能及時撲捉到課堂上學生的生成,做好查漏補缺工作。 4.比較兩個例題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鞏固計算63÷3、72÷3后再比較兩個算式算法的不同。 5.從學生的板眼情況來看,學生計算寫的順序不夠好,建議前面教學豎式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指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