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二)

(2021-12-29 16:10:42)
标签:

儒家

道家

互补

日常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二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二)

                              儒道互补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真是恍然大悟,我们说了多少年的出世和入世,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原来就是我们的儒家和道家。正因为儒家太严肃太正统了,这根弦崩得太紧,所以,就需要道家来软化,冲淡,调和。谈到园林时,他也提到,是对整齐的屋宇(儒家)的补充。

一时间也恍然大悟。世上的事,可不是这样吗,水至清则无鱼,大到制度,小到个人计划,太理想化了,没有一点余地,太绝决了,那么,肯定不会长久。

要把人当成有人来对待,而不是当成完美的神来对待。看媒体这两年经常报道国外天主教主教,甚至红衣主教性侵儿童案高发,他们个人当然有的问题,但是,也应该与也是这种“供神”的行为违反了人性有关。

关于道家和儒家对艺术的影响。“由于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力的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的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巧是对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后面谈到中唐时,又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儒家思想作为艺术基础的美学观念不只是韩,杜等人,而是一种时代阶级的共同倾向。”甚至与韩愈对立的白居易和元稹,都提倡“文以载道”,“把文艺规定为伦理政治的直接的实用的工具,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被抛弃到一边。

就在他们踌躇满志地走向官场时,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们反而走向了躲避,选择了“独善其身”。他们的文章和诗,传世的都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铿锵之音,反而都是抒发他们个人情怀的诗作。

这都极好地印证了儒家对审美的破坏这一说法。文学艺术如果从功能来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似的长久的陶冶,从来都不能过于强调它的教化功能,一旦强化,必然会有后来的反弹,包括作家自身,过分强调,也出现了矫正,中唐作家本人就是极好的例子。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都是客观规律,基本从来没有例外。他们都是中国文化里的普通一份子,没有任何人能超越这个文化。

     儒家与回族

所谓’理性实践’,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文中举的例子是孔子答宰我“三年之丧”的例子,“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的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的境界,相反,而是要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之中,使情感不导向神话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是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当中。”

    做为一个民族,回族当然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不吃大肉当然不是唯一特征,但这条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按照孔子创立的儒家的特点,把“礼”放到日常生活中展开,不空讲道理。所以,回族的孩子,通过一个饮食忌讳,构建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八成。

    回族这个后天民族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习俗传播与儒家文化传播的特点吻合,实质精神与儒家相通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原因。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同化”那么简单,背后的某种契合,某种关联也十分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